每個人做事都有動機,孩子也一樣。動機是孩子興趣的推動力,是直接推動孩子進行活動的內部原因。興趣是孩子動機的深化,有了興趣才會有行動,在興趣推動下的行動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父母要了解孩子做某事或者進行某項活動的內在動機,這樣才能推動孩子興趣的發展和形成。
一、什麼是動機?
動機是引起一個人的行為的一種刺激,是直接推動人進行活動的內部動因或者說是動力。一個人的任何活動都是由一定的動機引起的。
動機的產生是由於內部需要或者外部誘因,動機是為實現一定目標而行動的原因,不屬於行為活動,是行為的原因而不是行為的結果。
興趣與動機既有聯係,又有區別。其中,動機是引發一個人進行各種活動的原因。比如,孩子的學習活動是受學習動機所推動的。而興趣和動機都起源於需要,都是需要的表現形式,都是行為的動力因素。
興趣和動機又不是完全等同的。
首先,興趣是動機的深化。
比如說,孩子對某事物產生了動機,但並不意味著一定能夠發展成為興趣,但是,一旦孩子對某事物產生興趣,則必然有與之伴隨的動機。
例如,有個孩子有學習英語的動機,但學英語不一定是他的學習興趣,但如果學習英語是他的學習興趣,那一定伴隨著學英語的動機,推動孩子去學習英語。
其次,興趣因行動結果獲得的滿足感而鞏固加深。
比如說,一個孩子雖有學習動機,但如果沒有學習的行動,自然很難產生學習興趣;如果孩子有學習的動機,也有學習行動,但是,在學習行動之後沒有獲得滿足感,自然也很難產生興趣;隻有行動結果反饋回來獲得滿足感後,才能讓孩子的學習動機得到強化,並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
舉個簡單的例子:
張華是一個初中二年級的學生,接觸到物理之後,對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本來一向不愛學習的他,竟然每次上物理課都會提前到教室,下課了還會追著老師問一堆問題。
期中考試的時候,學習成績一直不及格的張華,物理成績竟然是班裏的第1名。張華對物理的學習興趣更濃厚了。
從張華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張華物理成績名列前茅的原因就是張華本身對物理感興趣,然後,遇到一些問題自己不能解答,但是興趣使然,他自己又想弄清楚這個問題,於是產生了動機,自身對物理的興趣又加深了動機,動機引發了學習行為,從而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成績。
假如,張華期中考試成績很差,對物理的興趣就會受到挫傷,然後,學習物理的動機就會變得越來越不明顯,沒有了學習動機,成績自然就差了。
這就是所謂的“學習動機—學習行動—結果滿足—興趣”的模式。要有學習興趣,學習動機的培養很重要。動機引發行動,行動產生結果,良好的結果增進興趣。
有這樣的一個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經常問孩子一些問題,孩子有很多問題都不知道,父母也不批評孩子,孩子就一個人偷偷地跑到角落裏看書,弄明白之後再跑到父母跟前說問題的答案。
孩子的父母為此經常表揚孩子愛學習、聰明,其實,孩子一點都不聰明,但是,這個孩子就是好學,父母通過提問的方式誘發了孩子的學習動機,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學習動機引發了學習行為,父母的誇獎就是孩子學習結果的滿足,這樣孩子慢慢就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