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有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往往是孩子認知的開始。孩子的好奇心是引導孩子去認識事物、了解事物的起因,是孩子全麵認識事物的起點。父母不但要引導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而且還要對孩子的好奇心加以培養,激發孩子對陌生事物的興趣,這樣才能真正地全麵了解事物,準確地掌握相應的知識。好奇心是孩子求知欲的表現,是孩子興趣的內在性動機。作為父母,需要滿足一下孩子的好奇心。
一、每個孩子都有好奇心
好奇是孩子興趣的起點,是孩子興趣的源泉。好奇心是人們積極探究新事物的一種傾向,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動力之一。人類的好奇心是科學的起源,好奇心的不斷產生又不斷擺脫,正是科學上的不斷發現、不斷創造的過程。居裏夫人把好奇稱為“學者的第一美德。”法國作家法郎士認為:“好奇心造就科學家和詩人。”美國的著名科普作家阿莫爾夫說:“科學始於好奇”,“好奇的探究會引起某一方麵或某些方麵的興趣”。
每個孩子都有好奇心,這是孩子的天性,是需要父母來保護的。很多父母麵對孩子的“百般逼問”總是無奈地搖頭,有時候甚至會因為孩子的問題奇怪而加以訓斥。很多父母都知道孩子有好奇心是好的,能夠激發孩子的求知欲,父母也經常會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孩子有的問題卻讓父母感到頭疼。
正如我們前麵所說的,很多東西是沒法教的,老師教不了,父母教不了,需要孩子去體會,去自己認識,去領悟。孩子既然有好奇心,那麼,父母就要善於引導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自己去探究問題的答案,滿足自己的求知欲。
曾有一位媽媽無法忍耐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孩子有時甚至會自己動手驗證,所以破壞了很多家裏的東西,媽媽為此頭疼不已。
原來,這個孩子有非常強的好奇心,而且特別喜歡動手驗證自己內心的想法。由於孩子年少無知,所以因好奇心驅使經常會破壞一些東西。
後來,媽媽通過谘詢教育專家,對孩子的態度有所改觀。孩子在媽媽的保護下也學到了很多知識。
一天孩子在陽台上玩,突然心血來潮,想看一看媽媽養的那些花埋在土裏的根長得是什麼樣子,於是,孩子把花連根拔了。
媽媽回來後,看到這些自己辛辛苦苦養了很久的花的現狀,本想罵孩子一頓,但是,轉念一想:花都沒了,何必還要因為花來教訓孩子呢?於是.媽媽對孩子說:“你知道這些花為什麼開得這麼鮮豔嗎?”
孩子搖搖頭。
媽媽說:“因為這些花的根在土裏吸收了水分和營養,所以,才能開出這麼好看的花。但是,如果根離開了土壤,你知道花會怎麼樣嗎?”
孩子說:“那就開不了花了。對不對?”
媽媽說:“對,而且,花還會死掉。花就像我們一樣,每天都得喝水、吃飯,根就像是花的‘嘴’,懂了嗎?”
孩子若有所悟地點點頭,“明白了,我以後不拔花了。”
說完,孩子和媽媽一起把花重新種進花盆裏。媽媽並沒有因為孩子一時的錯誤行為而對孩子橫加指責,這樣不僅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而且也讓孩子學到了知識。孩子也開始像媽媽一樣每天照料這些花,媽媽養花反而多了一個小助手。
柏拉圖曾說:“好奇是知識之門。”陶行知先生也曾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好奇心是孩子踏進知識殿堂的第一步。與其說好奇心是知識之門,不妨說好奇心是打開知識之門的一把鑰匙。孩子本身有著非常強的好奇心,好奇心是知識的萌芽,讓孩子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體會快樂和成長。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位母親買回家一塊手表,但是,孩子卻趁母親不注意,把剛買的手表當做玩具給拆了。母親非常生氣,狠狠地教訓了孩子一頓,而且還將孩子的這種行為告訴了孩子的老師。
孩子的老師卻幽默地說:“恐怕中國的一個‘愛迪生’被槍斃了。”
孩子的老師對母親分析孩子的行為:“孩子的這種行為本身沒有錯,這是孩子創造力的表現,您不能因為這樣的事情來教訓孩子,要嚐試去解放孩子的雙手,給孩子鍛煉的機會,讓他從小學會動手動腦。”
母親問:“那現在該怎麼辦?”
老師說:“手表肯定要去表店修的,不妨讓孩子也去,也好讓孩子學習一下,這樣修表店就成了孩子的課堂,修表匠就成了老師,孩子就是學生,修表的費用就當是學費了,孩子的好奇心也會因此得到滿足。”
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發生在半個多世紀前。故事中的那位老師,就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作為父母,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就是保護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是孩子學習知識的內在性動機,孩子興趣的培養更離不開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本來就強,而且特別容易被激起,家長隻要稍微刺激一下孩子的好奇心,說出一點孩子不了解的知識,孩子的好奇心馬上就會強烈起來,情緒隨之高漲,一定會搞明白那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