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拚學曆不如鍛造能力——如何將孩子的興趣轉化為能力(1 / 3)

學曆不如能力,能力決定人生。能力是影響孩

子一生成就的重要因素,學曆不能代表能力。與其拚命地抓孩子的學曆,不如培養孩子的能力:與其抓學習,不如抓興趣。興趣可以轉化成孩子的能力,讓孩子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一、學曆不如能力,能力決定人生

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學曆和能力到底哪個是最重要的呢?對此,社會各界各執一詞。很多父母都是茫然的,到底該注重發展孩子的學曆還是注重培養孩子的能力呢?

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白這二者的作用。

小舟是一個名校的研究生,小帆是一個本科生,但是,小帆有3年的工作經驗,很有辦事能力。

兩個人在一家公司的麵試“決賽”中相遇了。麵試的主管也為難了:一個是名校的研究生,知識豐富,談吐不俗,出口成章;一個雖是本科生,但是,就其工作經曆來看,能力出眾,在行內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公司人力資源部立刻召開了會議,會議的目的隻有一個——決定留下誰。人力資源部也為此大傷腦筋,部門的人分為兩派,一方是注重學曆的“學曆派”,一方是注重能力的“能力派”。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鬧得不可開交。

最後,還是公司上層拍板,兩個人暫時都留下,觀察一段時間再決定兩人的去留。

於是,小舟和小帆兩個人各自帶領一個小團隊,開拓市場。

小舟的學曆較高,自然看不起自己的對手,覺得小帆隻是一個本科生,強不到哪去。

小舟的團隊整天在小舟的鼓勵下,精神抖擻。小舟寫銷售報告,作銷售總結,一周的時間有一半都用在了總結經驗上。

小帆帶領的團隊則不一樣,團隊的成員每天隻向小帆彙報一下進度,哪個成員遇到問題,小帆會親自帶著成員跟客戶談判,看似寡言少語的小帆,在談判桌上句句都可以吸引客戶的心,引導客戶的思維,不管遇到多麼難對付的客戶,小帆總能讓客戶心甘情願地買自己的產品。

3個月後,小舟和小帆進入了“決賽”結果揭曉的階段。

同樣是帶了4個新人,小舟的團隊銷售總額為150萬,小帆的團隊則達到了500萬的銷售總額。盡管小舟遞交了一份看起來很不錯的經驗總結,但是,公司最終還是留下了小帆。因為公司要的是效益,作為一個銷售團隊,總結經驗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業績才是最能說明問題的。

在這場學曆與能力的較量中,最終能力取得了勝利。

從上麵的案例中,我們可以明白,知識可以轉化成能力,但是,並不代表能力。學曆隻能證明你具備了相應的知識,卻不代表你具備了應有的能力。能力比學曆更重要,更吸引人。

對很多用人單位來說,他們看重的是學曆還是能力,相信這是很多孩子特別是其父母非常關心的問題。

某工程技術大學的小王,今年應聘了一家知名外企的銷售崗位。

小王在大學的時候,學的是工商管理專業。盡管看起來專業並不是特別對口,但是在招聘會現場展示自己的時候,小王表現得非常真誠,希望招聘主管給自己一個實習的機會。

由於是外企,對英語口語的要求非常高,而這正是小王的強項。

在小王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特別注重對其英語口語能力的培養,小王的父母在小王剛學英語的時候就帶著他跟一些外籍英語教師交流,直到小王高中畢業。

大學的時候,說一口流利英語的小王就已經開始嶄露頭角了,各類獎項不計其數,參加了托福考試,成績還不錯。

公司的主管跟小王用英語對話之後,發現麵前的這個應屆畢業生不同於其他人,英語口語能力不錯,學的又是工商管理專業,公司正好缺這個方麵的人才,於是,給了小王一個實習的機會。

在3個月實習期間,小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業績也非常出色。3個月實習結束後,部分主管對小王的鑒定為:英語口語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不錯,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就這樣,小王很順利就成為了正式員工。他說:“隻要我們真的有能力,隻要有自己的平台,相信很快就會脫穎而出的,學曆的高低並不是我們求職的第一標準。”

學曆隻能代表一個人的文化程度,它永遠不能代表實際的工作能力,能力才是真正決定我們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能力的形成其實是將學曆知識等轉化為財富的一個過程。不管孩子將來從事何種職業,做父母的都應該明白,學曆不如能力,拚學曆不如拚能力。當然,如果孩子同時擁有它們,那麼孩子的事業、人生會更美好!

二、及早地發現孩子的天賦,有利於其能力的培養

現在,不重視孩子教育的父母已經非常少了,但是,真正懂得教育孩子的父母卻不占多數,大多數的父母隻是在盲目地效仿別人、照本宣科地教育孩子。結果往往很失望,別人的孩子成功了,自己的孩子卻沒有什麼長進,破財費力卻沒有什麼效果。

很多父母都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因為父母根本沒有了解到孩子的天賦在哪裏。

世界級的音樂大師貝多芬在4歲的時候就對音響與旋律發生了濃厚興趣,喜歡用手指在琴鍵上來回按動,貝多芬的祖父發現了孩子的這一“閃光點”,於是,有意識地去培養他。在貝多芬8歲時,他就能登台表演,最終,成為了享譽世界的音樂家。

從貝多芬的例子我們可以明白,及早發現孩子的天賦,對培養孩子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既然孩子的天賦這麼重要,那麼,父母該如何去發現孩子的天賦呢?

1.從興趣看天賦

這是發現孩子天賦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孩子形成能力的一個關鍵因素。很多孩子的興趣所在往往就是其天賦的“閃光點”。

我們都知道“鋼琴詩人”肖邦,很多人都知道他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就是因為他的天賦。但是,天賦還是需要父母來發現和培養的。

肖邦的父母都是音樂愛好者,肖邦自幼對音樂特別感興趣。肖邦的父母本來並不想讓孩子去學音樂,但看到小肖邦聽不到音樂就哭,剛4歲的時候,小肖邦就要求姐姐教他鋼琴,肖邦的父母這才意識到這孩子有音樂天賦。在肖邦父母發現肖邦的天賦之後,4歲的肖邦就正式拜師學習鋼琴。肖邦進步很快,學習也非常投入,成了一名音樂神童。在19歲的時候,他創作了《鋼琴協奏曲》,從此一鳴驚人。

由此可見,興趣是孩子天賦的重要方麵,也是孩子能力的重要表現,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興趣所在,這樣才能及時地發現孩子的天賦,從而培養孩子相關的能力。

2.從行為看天賦

孩子的天賦也可以從日常的行為中發現,父母應隨時隨地留心觀察孩子的靈性所在。靈性指的就是孩子在個別的活動中表現出眾,優於其他同齡的孩子,更多地表現為對一些知識一點就通,入門快,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強,能夠保持長久的熱情。

一次,外麵下雪了,媽媽忍不住讀出了毛主席的《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

當時,年僅4歲的索林在旁邊聽得非常入神。

到了晚上,媽媽忙著做飯的時候,外麵還在下雪。小索林出神地看著窗外的大雪。爸爸回到家,小索林趕忙跑過去,對爸爸說:“爸爸,我給你念首詩,非常好聽。”

小索林開始背誦:“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

爸爸吃驚地看著孩子,問道:“媽媽教你的?”

小索林說:“嗯。媽媽說了一遍我就學會了。”

一向沉默少語的小索林,竟然有很高的詩歌天賦。父母這才發現,原來孩子也不是一無是處的,這才加強對小索林詩歌方麵的培養。

一晃二十幾年,索林回憶起這段往事,感慨地說:“幸虧當初父母發現了我的天賦,不然我可能一直是一個不被人看好的孩子。”

如果孩子很早便學會說話,且說起話來滔滔不絕,記憶力相對來說很強,這就表明孩子可能有一定的語言天賦;如果孩子愛聽鳴笛聲或者樂曲,這表明孩子可能有一定的音樂天賦;如果孩子愛動,能夠較早地學會各種運動動作,表明孩子可能有一定的運動天賦……

總之,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孩子的行為,一個細節可能就暗示著孩子的天賦,隻有發現了孩子的天賦,才能有針對性地培養孩子,讓孩子在未來的競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