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拚學曆不如鍛造能力——如何將孩子的興趣轉化為能力(2 / 3)

3.從性格看天賦

德國的科學家研究表明,孩子的性格也是孩子天賦的“顯示屏”。科學家研究發現:有意見被否決後容易掉眼淚的孩子,感情相對來說脆弱、敏感,以後大多數會成為有藝術修養的人;而有的孩子有話便脫口而出,為了讓別人明白自己是正確的而竭力表現自己,以後很有可能會成為部門的領導或管理者。

小齊從小就愛指責別人,對小夥伴的一些不正確的行為,比如隨地吐痰等,看到後總是會拽住人家教訓一番。

小齊的父母為此非常頭疼,總是說:“人家的事你少管。”

小齊說:“我不管他,他就會成為壞人。”

小齊小的時候看著交警指揮交通非常威風,於是經常站在路口“指揮”。

小齊的父母也沒有辦法了,覺得孩子這樣的性格不好,但也難以改變了。

沒想到,小齊大學畢業,真的當上了一名交警。現在,小齊在自己的崗位上,堅持原則,努力工作,他覺得自己的性格就適合這樣的職業。

俗話說,孩子都是自己的好,但是,如果真的讓父母說出自己的孩子有哪些過人之處,很多父母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總之,在我們看到別人的孩子聰明伶俐、辦事利落的時候,不要去懷疑自己的孩子,我們的孩子也有被忽視的天賦,需要我們用心、用愛去挖掘出來。所以,父母隻有及早地發現孩子的天賦,才能讓孩子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成為出色的孩子。

三、父母是培養孩子能力的“園藝師"

我們說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每個孩子都有巨大的潛能,這不是安慰父母的話,也不是安慰孩子的話,而是事實。從天賦的角度來說,上帝是公平的。正所謂,當上帝向你關閉了所有的門,還會給你留下一扇窗。每個孩子都具有自己的獨特的優勢。

但是,為什麼真正取得較高成就的人少之又少呢?因為孩子的天賦常常被不懂得教育的父母扼殺、壓抑。如果把孩子的能力比做一個大花園的話,孩子的每一個天賦就是這個花園裏的一棵樹苗,而父母就是這個花園的園藝師。有的父母是出色的園藝師,因為他們善於保護和培養這些樹苗,而有的父母則把這些樹苗除掉,種植上一些平庸的花草。

父母是培養孩子能力的“園藝師”,所以,在生活中,當我們發現了孩子的一些特殊的方麵,就一定要對孩子進行那個方麵的培養,讓孩子的一些方麵的能力成長為參天大樹,能夠撐起一片天空。

從小就對設計房屋感興趣的王澤終於完成了自己的夢想,在一家地產公司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做了一名設計師。

小的時候,王澤總是指著房子問爸爸:“爸爸,為什麼那房子設計成尖的。不是可以設計成平的嗎?”

爸爸看了一下房子,明白原來孩子說的是房頂。於是,爸爸說:“那是設計師為了讓房子看起來美觀,所以才這樣設計的。”

王澤說:“那我以後當一個設計師,為咱家設計房子,好不好?”

爸爸說:“好啊!”

當時的王澤才5歲。

但是,過了沒幾天,王澤竟然拉著父母要去買書。

在書店轉了半天,才買了一本畫冊,上麵是各式各樣的房子,爸爸意識到這是孩子的興趣所在,於是,給孩子買了畫筆和紙。

王澤從那個時候就開始畫房子,爸爸總是能夠為孩子提出一些意見,孩子聽了,總會考慮幾天,然後才進行修改。

慢慢地,王澤的繪畫水平提高了。學校的報刊都由他來設計了。

大學的時候,王澤在父母的支持下報了設計學專業,專攻建築設計。由於多年的沉澱和積累,王澤設計出來的建築往往獨具風格,受到業內人士的好評。

從王澤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每個孩子都有一定的興趣,每個孩子的興趣都有轉化為一種能力的可能。在這個過程中,除了主觀因素即孩子本身之外,父母扮演著孩子能力的培養者和締造者的角色。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興趣和愛好,父母不能困囿於“學習才是正道”的觀念,要知道,任何興趣都有轉化成能力的機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對現在這個多元化發展的社會來說已經落後了。

當然,培養孩子的能力也不是盲目“扶植”孩子的興趣。

張明就是這樣一個被父母盲目“扶植”的孩子:

張明4歲的時候,突然對小提琴感興趣,原因就是在父母的一個朋友家拉了幾下。父母覺得孩子很有天分。

小提琴拉了3年之後,已經7歲的張明說什麼也不拉小提琴了,改彈鋼琴。無奈,父母為培養兒子特殊的才能,隻能滿足兒子,於是,又買鋼琴,又請老師,可結果又是半途而廢。

10歲的時候,張明又迷上了足球,在同齡人中踢得非常好,父母為了培養孩子的天賦,讓兒子去專業足球學校學習。結果,學了兩年,兒子受傷了,再也無法踢球了。

無奈,他隻好回到普通中學,繼續準備考大學。

高中的時候,有一篇文章發於報端,父母為之激動不已,於是決定讓孩子好好練習寫作,培養孩子這方麵的才能。

但是,由於高考的壓力,在高三那年,孩子不得不惡補理化知識。

等張明考上大學,又發展這樣那樣的興趣,最終依然水平一般,各個方麵比常人略好,但是都不出眾。大學畢業時,他依然是平平庸庸的。

張明的例子其實很簡單,孩子各個方麵的能力父母都想培養,非常盲目,沒有目標,所以也沒有什麼效果,張明依然是一個平庸的人。

孩子就像是花園裏的一棵樹,如果要想讓這棵樹長高,就一定要修剪掉一些多餘的樹枝,讓它往高處生長。而父母是培養孩子能力的園藝師,既要善於發現和培養孩子的能力,又不能盲目地培養孩子的能力。隻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地形成一定的能力,長成一棵可以獨當一麵的參天大樹,靠自己的能力來開拓事業。

四、需要一興趣一成功,培養出色的孩子

當很多父母都在拚命地讓孩子讀書,準備考一所好大學的時候,他沒有強求孩子去讀書;當很多父母把孩子送進各種各樣的補習班的時候,他讓自己的孩子去徒步旅行;當很多父母陪孩子熬夜複習備戰高考的時候,他帶著孩子在KTv唱歌。

就是這樣一個父親,當時,很多人都說,這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這不是一個愛孩子的父親。但是,這位父親說:“我也想讓孩子考上一所好大學,但是,學習應該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不能讓孩子把學習當成一種負擔。”

當所有的人都在質疑這位父親的教育方法的時候,孩子的高考成績下來了。在那所重點高中,孩子的成績一向排在前10名,但是,這次高考,孩子竟然超越了前麵的對手,一舉奪得了該市的高考狀元。

一所並不起眼的小城市,一個很平常的孩子,一個教育方式獨特的父親,卻創造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奇跡。

很多父母都慕名而來,但是,大部分父母都失望而去。

因為他們無法接受這個父親的教育方式。

這位父親說:“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我總是會刻意地引導孩子去學習。比如說,看到一個生字,我總是會問孩子怎麼讀。”

“我從來不去要求孩子學習,但是,這不代表我不重視孩子的學習。孩子每個學期的課本我都會讀一遍,然後,我會在平時提出一些問題,讓孩子思考。”

“靈活的學習才能創造靈活的思維,靈活的思維才能取得好成績。一次,孩子研究一道數學題,百思不得其解。我拿來一看,原來是老師講解過的。”

“我說,這種解題方式太複雜了,你能不能想出更簡單的方法來?孩子想了一天,想出了一個更簡單的解答方法。”

“其實,教育孩子的方法很簡單:引導孩子學習,不能強迫孩子學習,讓學習成為一個享受的過程,而不是像完成任務那樣充滿壓力。”

孩子的說法也非常簡單:“父親總是在引導我學習,他用獨特的方式,讓我感到我需要了解一些知識,讓學習成為我的一種需求、一種渴望,我就是在這樣的心理下學習的。這樣效率非常高。”

而很多慕名而來的父母沒有理解其中的奧妙,必然會失望而去。

其實,這位父親根本不懂什麼教育理論,也從來不看關於教育的一些書。他隻是運用了最簡單的方法來引導孩子學習:需要一興趣一成功。看似很簡單的幾個字,卻蘊含了非常深刻的教育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