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將興趣轉化為觀察能力
觀察是孩子認識事物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孩子進行智力活動的基礎,觀察能力是孩子學習必備的一種能力。俄國生物學家巴甫洛夫說:“觀察,觀察,再觀察。”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卻不注重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對孩子喜歡觀察事物的興趣沒有足夠的重視,反而以為孩子是不務正業。這樣,父母就抑製了孩子觀察能力的提高。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對發展孩子的智力有很大的幫助。
小寰7歲的時候就能夠寫詩,9歲的時候就在報紙雜誌上發表作品,初中、高中一路走來,都得益於其敏銳的觀察能力,最後,考入北京大學中文係。
小寰很小的時候不愛說話,但是,他的觀察能力卻非同一般,從小就養成了善於用眼睛觀察、用耳朵聽話的習慣。
寫作是小寰最重要的興趣。他從小就對觀察和思考一些事物有很大的興趣,他的觀察和思考能力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培養的。
小寰小的時候,父親經常有意識地培養他觀察描寫大自然,然後又教他注意觀察人物,觀察人的心理,進而觀察思考社會和人生。不斷在報刊雜誌上發表的作品就是他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結晶。
有一次,父親帶他到公園玩,出發前就對他說:“你要注意觀察事物的特點,越細越好,回來寫篇日記。”這樣,一進公園,小寰就對花、鳥、草、蟲等非常注意觀察。在引導孩子興趣的同時,父母在平時也注意對孩子進行指導,開闊孩子的眼界,充實孩子的知識和生活。比如,讓小寰觀察家裏養的花草、小魚,晚上的時候還會經常帶小寰觀察星空,給孩子講簡單的有關星係的知識。
小寰的父母通過引導他走向社會、走進大自然,開闊了他的眼界,逐漸培養了他的思考能力和觀察能力。
巴甫洛夫說過:“在你研究、實驗、觀察的時候,不要做一個事實的保管人。你應當力圖深入事物根源的奧秘,應當百折不撓地探求支配事實的規律。”由此可見,觀察能力要達到準確無誤、看到本質的程度,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練成的。
比如,藝術家一定要有一雙藝術家特有的眼睛,大多數人認為牆壁應該是白色的,在畫家看來卻可以是紅色的、黃色的、藍色的;植物學家能一眼認m植物的種類;檢測員能夠從不同的建築物的外形上識別各種建築物的不同結構;當我們沾沾自喜地買到~件“貨真價實”的商品的時候,商品質檢員一眼就可以看出來,我們買到的隻不過是一件拙劣的仿製品
我們都知道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牛頓通過蘋果落地發現萬有引力,這是一個偶然的結果,但是,如果沒有強大的觀察能力牛頓也不會發現的。在牛頓的孩提時代,他就對各種事物都非常感興趣,都會仔細地觀察一番,而且都能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把不懂的地方徹底弄明白。
生活中不乏像牛頓那樣觀察能力較強的孩子,很多孩子通過對事物的觀察也能看到事物的本質。比如,我們看到有的孩子寫的作文《我的媽媽》,除了寫出了媽媽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這些表麵的東西,還能通過這些表麵的東西,將媽媽的內心活動寫出來;有的孩子在觀察大自然景色的時候,不僅能夠注意到花草樹木、蟲鳥、氣溫、雲彩以及土壤的變化,更難得的是,孩子還能夠從這些變化中分辨季節變化的征兆……
所以,父母一定要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而培養觀察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教會孩子們在萬物中尋求事物的“異中之同”或“同中之異”。
那麼,父母怎樣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呢?
1.引導孩子明確觀察目的
這樣孩子才能夠集中注意力,觀察也就越細致,越深入,觀察的效果也就越好。孩子應該在觀察前做好準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濃厚的興趣,準備充分,才會去主動認識事物。
2.教給孩子正確的觀察方法
觀察的主要方法有:
綜合觀察法。通過先部分後整體,或者先整體後部分的方法,這樣就可以達到孩子對觀察對象全麵而正確的認識。
動靜觀察法。動靜結合才能將事物觀察得更仔細,才能夠更好地發現事物的變化發展規律。
對比觀察。比較本身就是一個鑒別的過程,隻有通過比較才能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
此外,還有反複觀察、重點觀察等,對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六、利用興趣培養孩子的想象力
目前我國的教育並不看重對孩子的想象力的培養,而看重的是考試成績。在幼兒園的時候,老師問孩子們:“1加1等於幾?”孩子們肯定會回答:“2。”因為孩子的想象力已經被所謂的“標準答案”扼殺了。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也慢慢變成了任務。
有一個孩子對數學非常感興趣,有一天父親考孩子:“假如樹上有5隻鳥,我用槍打下來1隻,樹上還有幾隻鳥?”
父親本來是想看看孩子的數學計算能力,可是孩子的回答讓父親大吃一驚。孩子的回答是這樣的:“一隻也不剩下,都被槍聲嚇跑了。”
孩子的回答無疑是正確的,因為他沒有理解父親的用意,父母也沒有理解孩子的想象力。
父親搖搖頭,讓孩子再想,父親想看看孩子有多少種答案。
孩子想了想說:“還有可能剩下3隻。”
父親愕然,“為什麼呢?”
孩子說:“爸爸被打死了,媽媽被槍聲嚇跑了,剩下3個不會飛的孩子啊!”
父親感到孩子的想象力真是太豐富了,隨後又問孩子:“還有多少種情況?”孩子慢慢地想,最後又想出來幾種答案,而不是簡單的“4”。
如果這位父親對孩子大聲訓斥:“你這是什麼亂七八糟的,你腦袋裏到底想的是什麼?”相信孩子一定會記住所謂的“標準答案”,但是,可能會對數學失去興趣,想象力也從此被扼殺了。
在一位小學語文老師的觀摩課上,有一個小女孩聽得非常認真,因為她覺得語文可以發揮她的想象力。
講到某處,老師讓學生造一些有“花”的句子。大部分同學的答案大致都是:春天來了,百花開了,萬紫千紅。有兩位同學將花比喻成大地的時裝,而那個小女孩別出心裁地說:“春天花亮了,秋天花滅了,花像燈一樣。”老師說:“大部分同學的答案都對了,那兩位同學的答案算及格了,那個女同學的答案不對,花如果是燈的話,電是什麼?”
接著老師讓學生練習組句:“雪化後變成了什麼?”大部分學生回答:“雪化後變成了水。”小女孩語出驚人:“雪化後變成了綠色的春天。”老師說:“那個女同學怎麼跳著走路?你的答案不對。”
我們不得不為那小女孩子精彩絕倫、標新立異的句子喝彩,那靈氣逼人的語言,那豐富的想象力足以讓我們震驚。但是,小女孩子的想象力超越了所謂的“標準答案”,超越了老師的理解,兩個絕佳的句子卻被老師判做“不及格”。小女孩那豐富的想象力也被老師無情地扼殺了,或許,她從此會變得非常規矩,對語文徹底失去了興趣。
本來對事物充滿興趣的孩子,卻因為成人的“標準答案”,失去了興趣,失去了想象力,變得思想貧乏單調。有一句話說得很好:“觀念對了,行動自然就對了。”同樣,沒有正確的教育觀念,就不會有正確的教育行為。
“興趣比知識重要,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這句話應該成為父母、老師與社會的共同教育理念;這句話必須成為孩子的父母、老師以及教育研究者的共同心聲。尤其是父母和老師,保護和培養孩子的興趣和想象力更是不容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