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來說,父母在生活中要注意以下一些方麵:
1.為孩子創造機會。發展興趣。培養能力
比如說,板凳壞了讓孩子修理,電視壞了找來說明書先讓孩子修理一下,不求孩子能修好,一則激發孩子的興趣,二則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2.允許孩子的一些“破壞”行為
孩子把父母新買的手表給拆了,不要一味地訓斥孩子,要利用孩子的這種興趣,幫助孩子重新組裝好,允許孩子“破壞”,帶動孩子修理。
3.讓孩子多參加一些實際的勞動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孩子自然難以擔當重任,一定要讓孩子多動手操作,多實踐,分擔一些家務也是好的,不要溺愛孩子。
三、將興趣轉化為動腦能力、學習能力
孩子的興趣父母不一定會認同,父母的心裏可能更願意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來發展興趣。那麼,如何才能改變孩子的興趣,讓孩子按照父母給孩子設定的方向來發展呢?
相信很多父母都非常共心這個問題,我們先看一看聰明的父母是如何做的:
小雪上幼兒園的時候,跟大多數的孩子一樣,非常喜歡看電視,尤其是動畫片,一部接著一部看。於是,小雪的父母加以製止,但是,馬上就出現了新的問題——不看電視了,時間沒法打發,小雪覺得非常無聊,顯得煩躁不安。
這該怎麼辦呢?於是,小雪的父母想到了讓小雪折紙,不嚐試不知道,原來小雪對折紙還很有興趣,簡單的折紙教一遍就會了,小雪的父母非常高興,便誇獎小雪聰明。
漸漸地,小雪對折紙入了迷,小雪的父母會的幾種折紙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小雪的需要了,於是小雪的父母很快到書店買了一本專門教折紙的書給她。
令父母感到驚訝的是,雖然小雪不識字,但是,隻要看看書上的圖,就能折出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
就這樣,小雪對動畫片的興趣越來越淡了,看電視的時間大大減少了,會折的東西卻越來越多,也折得越來越好,幾個月下來竟然學會了好幾十種折法。後來,除了折紙,小雪也對做手工產生了興趣,從模仿到創造,稍大一些之後,小雪竟然能夠利用家裏的廢舊物品輕易地製作出精美的“工藝品”。比如說,小雪可以用卡紙製作出各式錢包、筆袋,用包裝盒製作出家具、建築物等。
對小雪來說,折紙、手工不僅豐富了她的課餘生活,也讓她變得更加心靈手巧。同時,通過折紙這一興趣,還培養了小雪的動手動腦能力以及學習能力,這對父母來說無疑是一個值得欣慰的事情。
相信父母朋友們看了小雪的故事,肯定會有所啟發。
不同的孩子性格是不同的,隻要找到更適合孩子性格特點的興趣,孩子就會遠離一些父母不看好的興趣。就拿小雪來說,父母肯定不願意讓小雪天天守著電視,自然願意讓小雪多學一些東西,但是,如果生硬地阻止孩子的興趣,孩子就會產生抵觸心理,所以,遏製不如吸引,用更新鮮、更有意思的興趣來吸引孩子,這也是改變孩子興趣的一種重要方法。
在生活中,孩子經常會不順從父母的意願,這個時候父母除了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要及時為孩子選擇好的興趣,將孩子引導過來。
為此,特別為父母朋友們介紹幾種簡單的方法,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之效:
1.欲擒故縱法
有一個父親看到孩子喜歡看電視,就偏偏買來書給孩子看,但父親隻允許孩子每天看一個故事,而父親卻一天看好幾個,孩子非常想知道後麵的故事,於是就向父親要書看,但是,父親就是不給,自己看。幾次之後,父親見孩子興趣轉移到書上來了,便故意讓孩子將書搶走,這樣孩子就沉迷在書的世界裏了。
還有一個孩子特別愛看動畫片,而且更喜歡自己畫一些圖案,做一些動畫,父母抓住孩子的這一興趣,加以培養,孩子竟然很快學會了Ps,學會了做F1aSh。
這就是從興趣到能力的轉化。這個方法我們不妨試一試。
2.潛移默化法
很多孩子有不良的興趣,或者說是低級的興趣,針對這種情況,父母可以平時跟孩子多聊—些有意思的話題,在不斷的信息輸人中培養孩子對其他事物的興趣。
3.激將法
激將法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父母可以用打賭或者比賽等方式來激勵孩子對某一事物的興趣,興趣帶動能力的發展,這對孩子來說是有很大作用的。
四、借助興趣加強運動能力
孩子年齡尚小,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好動的孩子卻讓父母非常頭疼。這樣的孩子會時不時給父母帶來一些麻煩,使得父母不得不為孩子闖下的禍進行善後。
有一個孩子小時候非常調皮,在13歲那年,孩子大病一場,生病期間,孩子發胖了,而且還迷上了玩“實況足球”遊戲。
當時,孩子的媽媽在外地工作,無暇照顧孩子。孩子病好了,玩起遊戲來更有精神了。
一到周末的時候,父親看球賽,孩子在旁邊玩“實況足球”,父子兩個其樂融融。
直到孩子的媽媽調回工作,周末的晚上,父親不能看球賽了,孩子也不能玩“實況足球”了。
孩子的媽媽對孩子的這種“不良興趣”非常厭煩,對孩子的父親說:“不能讓孩子這樣熬夜玩了,平時也要限製孩子玩遊戲,老玩遊戲有什麼出息?而且,孩子的身體剛剛好,需要恢複,應該帶孩子做一些運動。”
父親隻好答應。
周末的時候,父親對孩子說:“明天一起打乒乓球怎麼樣?”
孩子撇撇嘴說:“算了吧,你又不是我對手,多沒意思啊,還不如玩會兒‘實況足球’呢!”
為此,父親感到汗顏!孩子在5歲的時候就對乒乓球產生了興趣,父親當初托朋友才把孩子帶進國家乒乓球集訓中心,讓孩子在那邊學習一個月。
後來,幾乎每年孩子都會去那裏待上1個月,等孩子稍微大一些,父親都不是孩子的對手了。但孩子慢慢對乒乓球也失去了興趣,父親也沒有強求他。
沒有辦法,父親突然想到帶孩子去踢球。
父親對兒子說:“打乒乓我不如你,但是,有一項運動你肯定不如我了。”
孩子說:“是什麼?”
父親說:“足球!”
孩子看看父親發胖的身體說:“你會踢足球?”
父親說:“那當然了。”
於是,孩子跟著父親去了球場。
由於去得太早,還沒有人玩,父親就跟孩子一對一,練習“過人”。
別看孩子在遊戲裏“過人”很厲害,到了真實的球場就是一個“菜鳥”,孩子被父親過得暈頭轉向,坐在地上起不來了,氣喘籲籲地說:“沒想到啊,老爸你還挺厲害。”
休息了一會兒,父親教孩子踢球。
由於孩子天生好動,學得也非常快,很快就能開大腳了,但是,傳球不到位,體能跟不上。
過了3個月,孩子的體能恢複了,但是,也開始闖禍了。孩子竟然在小區裏踢球,把一位老師家窗戶的玻璃給踢碎了,連球都不敢要,就跑回了家。
父親去那位老師家裏,道歉再道歉,賠了錢這才回到家。
孩子小心翼翼地看著父親,父親沒有打他,對他說:“以後不要在小區裏玩球,去球場上玩。”
孩子鄭重地點點頭。
就這樣,孩子的這一興趣一直保持了10年。通過這10年的鍛煉,孩子的身體變得非常強健,為以後的工作學習提供了保障。
總之,父母發現孩子好動,對運動有興趣的話,不妨培養孩子的這一興趣,鍛煉孩子的身體。身體好了,才能有精力發展其他的興趣,良好的身體狀況本身就是一種財富,一種運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