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這樣那樣的興趣,我們不能一一進行列舉。本章通過對孩子興趣的總結歸類,告訴父母如何將孩子的興趣轉化為實際的能力,從而影響孩子的一生。同時,也希望廣大的父母朋友,在發展孩子興趣的同時,多多總結,以便及時將孩子的興趣轉化為能力,為孩子打造一架通向成功的雲梯。
一、將興趣轉化為獨立生活能力、獨立思考能力
甜甜的父母是做生意的,經常早出晚歸,沒有時間照顧她。甜甜很小的時候就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後來,父母把4歲的甜甜接到了城裏,三個人一起生活。
原來,孩子從小就受到了爺爺奶奶無微不至的關懷、細致入微的嗬護,連衣服都是爺爺奶奶給穿。到早上的時候,孩子一直沒有動,父母擔心孩子,進去一看,孩子已經醒了,但是還躺在床上。於是。父母就問孩子:“你怎麼還不起床啊?”孩子說:“我還沒穿衣服呢!”父母以為孩子病了呢,原來是沒穿衣服,說:“穿衣服,吃飯了,吃了飯帶你去新學校。”孩子沒有動,父母以為孩子害羞,於是就出去等了。但是,過了十幾分鍾,孩子依然沒有出來。父母進門詢問之後,這才明白,原來孩子還沒有學會自己穿衣服。父母麵麵相覷。想想別人的孩子3歲就能背誦多首唐詩,會自己整理房間,父母不由得為孩子的將來發愁。
雖然甜甜自己不會穿衣服,但是非常愛幹淨,特別喜歡整理房間、整理玩具,自己的書包整理得井井有條。於是,父母開始針對孩子的這一興趣,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
在父母的培養下,孩子也開始慢慢學會穿衣服、洗臉、刷牙等,以至於後來學會洗衣服、做飯、打掃房間。
學習自然也沒有人教,父母沒有時間管孩子的學習,家裏有電腦,有遊戲機,有電視,但是孩子的成績卻一直不錯,這一點,父母一直在暗地裏觀察。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有心無力,隻好任由孩子自己掌握分寸,是玩是學,由孩子自己決定。
由於父母都是生意人,回家的時間都少,孩子需要獨自麵對的東西太多了遇到很多事情,孩子打電話問爸爸媽媽該怎麼辦,爸爸媽媽總是讓孩子自己獨立思考,讓孩子自己照顧自己。
轉眼間,孩子都10歲了,有時候周末甚至可以幫母親看一天花店,讓母親休息一天。經過幾年的培養,孩子終於變得獨立起來。從一個依賴性非常強的孩子,終於可以撐起一片自己的天空了。
甜甜讀初一的時候,已經可以自己照顧自己,具備了一定的獨立生活能力,麵對一些突發問題能夠獨立思考,學習上也不用父母督促,能夠自己學習,在培養獨立生活能力的同時,孩子也形成了一定的學習能力。
很多父母其實也很想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但是,對孩子義過度關心,恨不得天天守在孩子身邊,天下父母的心,就是這樣矛盾!
那麼,作為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呢?
1.父母要適當給孩子一些空間,讓孩子自己發展興趣
就拿孩子學滑板、學溜冰來說,不摔跤是學不會的。父母不要總想做孩子的拐杖,孩子既然對一些事物感興趣,就需要自己去發展。讓孩子在挫折中成長,這對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獨立思考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2.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做什麼
現在有很多父母,總是覺得孩子還小,所以,把孩子除了吃飯睡覺的時間都給安排好了:周一放學去王老師家學鋼琴,周二放學去李老師家學笛子,周三放學去張老師家學繪畫……孩子一點自己的時間都沒有,更不要說發展自己的興趣了。這樣的話,孩子的自主性、獨立性更是無從談起了。所以,在興趣這個問題上,父母一定要給孩子一些時間,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做什麼。
3.父母要適當給孩子創造條件。讓孩子自己去鍛煉
用壓迫的方法來培養孩子自然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父母不妨為孩子多創造一些機會來鍛煉孩子的獨立性。比如說,家裏的小板凳壞了,孩子感興趣,可以給孩子小錘子、小釘子讓孩子來修理,父母在一旁稍加指點。以後再遇到類似的問題,不用父母說,孩子自己就會處理。這樣,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就會慢慢增強。
4.讓孩子自己去找答案
很多父母給孩子提出問題以後,孩子想不出來,父母就會很快給孩子答案。如果這樣的話,孩子以後連想都懶得想了。孩子可能會因此生成惰性心理,這樣對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害無益。所以,類似的情況,父母盡量讓孩子自己去找答案。比如說,孩子問父母一個生僻的字,父母是不能直接告訴孩子這個字是怎麼讀的,要讓孩子學會查字典,這樣可以鍛煉孩子自主動手的能力。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借助孩子的興趣,培養孩子一些方麵的能力,把孩子鍛煉成一個意誌堅強、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鬥士,孩子才能麵對外麵的風雨。給孩子一些空間和時間,讓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孩子的獨立性就會越來越強!興趣是幫助孩子走向獨立的一個導師,我們可以放心把孩子交給興趣。
二、將興趣轉化為動手能力、實踐能力
很多孩子有嚐試欲,經常會將家裏的東西拆卸得亂七八糟,父母也因此為之頭疼不已。
有的父母甚至采用了恐嚇、打罵等方式,企圖製止孩子的這種行為,也因此,讓孩子的這種對事物的好奇心和興趣慢慢消失了。
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一個故事:
一個父親剛買來一台收音機,放在書桌上放歌聽。正好,那位父親接了一個電話,外麵有個應酬,沒來得及關收音機就走了。
結果,當父親晚上回到家以後,發現4歲的孩子坐在地上哭,趕忙問孩子為什麼哭,孩子指著收音機說:“沒聲音了。”父親一看,收音機浸在一個碗裏,就問孩子是怎麼回事。孩子說:“我怕它太累,給它水喝。”父親聽了非常生氣,趕忙打電話讓妻子回家,帶孩子去醫院看看是不是腦袋有問題。父親丟下還在哭的孩子,一個人拿著收音機找人修理去了。
從那事以後,凡是貴重的東西父親都不會讓孩子碰,連一些電動的玩具都得在父親的監視下才能玩,孩子不玩了就趕緊收好,生怕讓孩子給破壞掉。
結果,這個孩子上學以後隻知道讀書,做事總是畏首畏尾,一點魄力都沒有。
上例中的父親隻因為孩子小時候弄壞了一個收音機,雖然沒有責怪,但是,很多事都防著孩子,像防賊一樣,孩子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都沒有得到鍛煉,對一些新事物,孩子更不敢產生興趣,怕遭父母的白眼。這個父親顯然是不明智的。
而睿智的父母懂得如何保護和利用孩子的興趣,轉化為孩子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
保護孩子的興趣,就是保護孩子的求知欲。興趣是孩子學習知識的內在性動機。孩子的興趣是需要父母保護的,但是,僅僅保護好孩子的興趣還是不夠的,還要不斷為孩子創造發展興趣的機會,培養孩子動手能力、實踐能力。
有一位父親,見孩子把自己剛買的折疊椅給弄壞了。父親並沒有生氣,他知道孩子平時就對拆東西、組裝東西感興趣,於是,命令孩子:“馬上給我修好,不然晚上別吃飯了。”孩子扮個鬼臉,找來工具,研究了半天,不斷嚐試,竟然修好了。父親非常重視孩子的動手能力,一天父親看到家裏的書太多了,於是,對孩子說:“你去城西的那個木板廠,選幾塊木板,做一個書架吧!”孩子聽了,興奮地跑出了家門。幾天後,孩子就把書架做好了,還進行了打磨、刷漆,做得非常好看。
通過這段描述,我們看到了興趣對孩子的影響。孩子的興趣是用來培養的,不是等待父母來扼殺的。父母一定要學會利用孩子的興趣,培養孩子的能力。
總之,孩子的興趣是引導孩子走向進步的明燈,作為父母,我們不僅要保護好孩子的興趣,還要善於利用孩子的興趣,不斷為孩子創造一些條件,讓孩子在動手和實踐的過程中,鞏固興趣,形成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