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散文卷(13)(1 / 3)

霍去病品德高尚,生性淡泊。太史公說他“出言不泄,有氣敢任”。武帝念他戰功卓著,為他修蓋府第。他堅辭不受,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可見他重義輕利的高貴品質。

霍去病雖取名“去病”,可惜並未“去病”,二十四歲不幸得暴病而逝。漢武帝萬分悲痛,下令發動五個郡的匈奴移民,穿黑甲護送霍去病的靈柩從長安去茂陵安葬。霍去病墓離茂陵隻有一千米之遙。這足以說明漢武帝除了對這位青年將領的喜愛外,恐怕還有希望他在地下也保衛自己的意思。

置於霍去病墓前的圓雕石刻共化件,有石人、牯牛、躍馬等。其中,“馬踏匈奴”威武雄壯。駿馬高大豐滿,昂首引頸,勢不可擋,集中表現了驃騎大將軍當年威震敵膽壓倒一切的英雄氣概。

站在霍去病的墓前,我想泱泱中華從來就不乏誓死保家衛國禦敵抗寇的英雄,如今這種精神更需要發揚光大。

參觀李清照紀念堂

在泉城濟南的趵突泉公園內,有一組宋代風格的鬥拱出挑式建築,配有溪亭、疊翠軒、耳房等。小巧玲瓏,布局精巧,顯得十分雅致、幽靜,這就是一代詞人李清照紀念堂。

紀念堂的正門是一座勾連搭券山頂式門樓。郭沫若手書的“一代詞人”匾額掛在門廳內。正廳內陳列著李清照生平事跡介紹、李清照畫像和部分代表作。楹門西側的抱柱上,郭沫若題書:“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裏文采有後主遺風。”明白無誤地指出李清照故居就在大明湖畔的趵突泉邊,心悅誠服地稱頌李清照和李煜一樣是有絕代才華的大詞人、大文學家。

佇立在李清照畫像前,凝視著那張眉宇間深藏了太多淒苦的臉,一一端詳宋朝以來關於李清照作品的各種出版物,不由感慨:為什麼博學多能、才華橫溢和顛沛流離、悲慘淒清都發生在這個弱女子身上?“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最初讀到這首詞的時候,我深深地為作者高超的表現手法震驚,一連十四個疊字,將她孤獨、淒涼、愁苦、寂寞、空虛、悲慘的生活感受和心理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那時候我還不太了解李清照,不知道她一生飽經了國破家亡夫死物失的淒慘遭際。隻是覺得她真是駕駁語言的一代大師,表達心境的絕世才女。後來,了解了她的生平,特別是今天目睹了她生前生活過的地方後,才略略領會了詞中的意境。

李清照(1084~約1151),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父親李格非是當時的大學者,母親也知書達理。有博學多才的雙親的熏陶,加之她天資聰慧,使她成長為詩、詞、散文的一代名家,尤其擅長詞作。她還工書、善畫、兼通音樂,是我國曆史上比較全麵的文學藝術家。

十八歲時,李清照嫁給了著名的金石學者趙明誠,夫唱婦和,作詩填詞,過了幾年幸福日子。不想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他們夫婦移居江南。趙明誠又很快病逝,從此李清照無依無靠,顛沛流離半生。李清照的晚年是非常淒慘的。

李清照有很高的文學成就。她的詞語言清麗,委婉動人,也稱“易安體”。她注重協律,崇尚典雅,在名家如林的宋代詞壇獨樹一幟。她抒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抨擊封建禮教的桎梏,表達自己真摯的愛情,批判封建製度下的男女不平等,揭露社會的黑暗,嘲諷南宋小朝廷的偷安,表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對故國的懷念。特別是她吟詠自己心路情感的《聲聲慢》,字字血淚,句句悲楚,取得了極高的文學成就;她表露自己忠貞愛情的《醉花陰》,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她好寫自己熱望收複中原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反映了她高尚的民族氣節。慷慨激昂,難以置信出自一個女子之手。

李清照是我國文壇上的一代天驕,詞作領域裏的絕世才女。古香古色,幽靜淡雅,泉水淙淙,垂柳依依的趵突泉群,哺育了我國曆史上的“一代詞人”,這應該是泉城的驕傲。相傳,當年李清照就是坐在漱玉泉邊梳洗打扮構思詞句的。難怪她的詞如漱玉泉一樣聽起來叮當作響,有強烈的音樂感……

初識黃山

在安徽省南部的綠水青山中,鑲嵌著一顆翡翠般的珠寶,那就是被譽為“國之瑰寶,世界奇觀”的黃山。

遠遠望去,黃山是一大片春意盎然,綠格茵茵的所在。輕紗般的白雲纏繞在山間,顯得巍峨挺拔,傲然屹立。峰嶽峭壁直插九霄,昂首雲天。千峰奇秀,萬木蔥鬱。但當你走近黃山,你就會發現黃山的美其實是非常細膩的。隻有仔細品味,才能有所體會。

先說黃山的山吧。黃山有36大峰,36小峰。每一個峰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有的高聳雲端,有的小巧玲瓏;有的虎踞龍盤,有的懸掛天際;有的逶迤而去,有的蜂擁而來。整個黃山以蓮花峰、天都峰、光明頂為中心向四周放射狀伸展。其中,蓮花峰海拔1864米,為黃山之最。峰上怪石嶙峋。大的如山丘,小的似房舍。好幾處絕壁如刀削似的陡峭,一頭翹首天外,根基深不可測。走在壁沿上頭暈目眩。上山的石階路就在這絕壁上開鑿而成。遊人走在僅夠放足的台階路上,不由不感歎修路者的不易。站在蓮花峰巔,遠眺百裏風景區,一片茫茫蒼蒼。近觀群峰眾嶺,影影綽綽,鬱鬱蔥蔥,真是“一覽眾山小”啊。華山之險也莫過如此吧!聽說天都峰比這更險,可惜現在關閉,不能親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