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豆沙關(1 / 1)

站在豆沙關前,風吹草動皆有了不一樣的感覺。

對麵的雄峰,90度垂直,如衝天的玉屏,橫空裏阻斷了前瞻的視線,形成一個超大型的回音壁。峰壁上有樹枝藤蔓,星星點點散布在褐色的岩間,可以想象成無數畫幅。半山凹陷處,有十餘具蒼黃色的焚人懸棺,依崖壁排列著。可以看得見,又無法看仔細,神秘地與後世的人們,保持千年無法跨越的距離。峰底沒有灘塗,碧綠的橫江水緊貼山腳流淌,隻將絕壁留給人們,卻不留攀岩的立足點。懸棺被人稱做“天下奇觀”,學者認為,架設懸棺的,是春秋以前居住於焚都一帶的焚人。豆沙關的懸棺用整木鑿空而成,五尺五長,兩頭一大一小,大頭一尺五寬,小頭一尺三,棺板厚一寸餘。當地文化站的人介紹說,上世紀中期,懸棺仍有40餘具,後有的自然墜落,有的遭人破壞,現餘11具。懸棺所置的位置險要,山勢呈90度。當年的人如何將棺木放在崖間,中外學者有過多次考證,提出支架法,堆土法、索架法、棧道法、懸吊法等等。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對川南、滇東北一帶的懸棺做過專題報道,並打算登上對麵的山崖實地考查,終因太過危險放棄了。當地人傳說焚人是會飛的民族。我從攝影機鏡頭觀看懸棺,心裏有一點蒼涼。那些將秘密交付青山的焚人,其實也逃不過雲起雲滅,僅存的懸棺,也已是斑駁叢叢傷痕累累了。

天工開物,鬼斧神工。橫江兩岸這一扇石門,兩峰夾峙,相距大約百米,直下萬仞,鎖滇扼蜀,讓五尺道成為真正意義的“咽喉要道”。

穿越古意猶存的豆沙小鎮,五尺道就在我們的腳下。據考證,公元前250年,秦孝文帝以蜀郡李冰開焚道。焚道起自焚道縣,溯橫江而上,直抵蜀帝杜宇的故鄉昭通。據說開山鑿路工程艱巨,李冰想起積薪燒岩的辦法,將木材堆積於岩石之上,點火燒炙,岩石發熱後變得鬆脆,工程得以“略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常娟將焚道延伸至建寧,全長1000多千米。與秦始皇統一修築的一丈寬的道路不同,這條在高山深穀穿行的道路隻有五尺,史稱“五尺道”。如今古道上的人們願把開山劈路的功勞歸於李冰,因為他是個好官,還因為他有著讓萬世景仰的工程都江堰。曆朝曆代,圍繞古道有不少的故事,古道的名稱也屢屢變化,才有了“秦開五尺道,漢修南夷道,唐開石門道”的說法。就連古道上的石門關,也因朝代不同,有了石門關、羅佐關、豆沙關的不同稱謂。

算起來,古道在歲月風霜裏走過了兩千多年,它真是老了。豆沙關五尺道現存長350米,寬1.7米的一段,皆為青石路麵。兩千年的馬踏人踩,已多有殘損。最讓人心生感慨的,是馬幫留在石板上的一個個蹄印。雲南多古道,古道走馬幫,石砌的古道上都有蹄痕點點。而腳下的這段,可以稱之為“最”。深達兩三寸的39個蹄印,分布在古關口最陡峭的路段。望著它們,你甚至可以想象當年馬匹經過時在哪裏落腳,哪裏打滑,哪裏停留。兩千年呀,多少戎馬故事,多少人間戲劇在此發生過。諸葛亮南征後班師回蜀,走的就是五尺道。唐冊封南詔的使臣袁滋,在此留下了摩崖石刻。還有皇木晉京、滇銅外運……還是當地詩人說的好:曆史在蹄印裏長眠,一眠幾千裏,一眠幾千年。

觀景台上往下看,新建的內昆鐵路,古老的五尺道,213國道,橫江上的古航道齊人眼簾。一列火車呼嘯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