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相傳因莊蹻入滇後懷念故國而得名,又名鹿城。這裏是彝族先民世居之地,也是人類遠祖元謀人的發祥地。在楚雄東南3千米處的龍川江支流青龍河西岸,1975年發掘出土了西周至春秋時候的古墓葬79座,出土文物1200件。其中大量的青銅農具,證明當時此地農業耕種已占相當的地位。在第23號墓的棺槨下,出土了並列排放的4麵銅鼓,這是迄今我國出土的最早的銅鼓。銅鼓在西南有多個民族在祭祀儀式中使用,在古滇國發展成為權力的象征。萬家寨出土的這些銅鼓有明顯的煙火熏烤的痕跡,顯然曾作為炊具使用過,這為學者銅鼓起於炊樂並用的說法提供了依據。 楚雄古道很多,類型有驛道、鹽運道、銅道、民間道種種。古道不僅把處於高原腹地的楚雄變成了溝通中原與西南夷及東南亞各國陸路交通的要地,也給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帶來了契機。 在南方絲綢之路上運送的貨物中,鹽是重要的一項,也是曆代政府重要的稅收來源。楚雄是滇鹽的主要產地,其中最著名的是祿豐黑井鹽和姚安的白井鹽。
黑井位於楚雄州祿豐縣境內,走進它,是沿一條古時運鹽的官道。古道與綠波粼粼的龍川江和蜿蜒山間的成昆鐵路為鄰。不離不棄,一路結伴而行,營造出或柔美或蒼涼的許多景致。
站在五馬橋頭,綠色的江流在紅色的巨石中跳躍著流淌,河水的喧騰與岸邊集市的擁擠十分和諧,正是街子天。想象中的古鎮總是清冷的。石條鋪砌的小巷,衰草迷離的老宅,緊閉的木門,破損的瓦簷……卻沒想到這一切的融合會是一個熱鬧甚至有些浮躁的印象。
街頭擺攤的老伯細心地裹著旱煙,臨街而居的大媽插著敬神的花燭,歌舞廳門口坐著頗有風度的過來人,古老的小鎮總有各不相同的老者,而小鎮的風月也總會留在他們平靜的生活往事中。撇開鬧騰騰的市聲,我們就在一位位老人的指點下,貼近了黑井。 黑井產鹽曆史悠久,早在唐貞元十一年,唐使袁滋就在《雲南記》中記載:黑井之鹽,潔白味美。“黑鹽”是朝廷控製的物資,從元代開始,黑井成了朝廷的直轄鎮。明清時代,黑井的鹽稅占到雲南鹽稅的一半以上。黑井因此而繁華,成了富甲一方的鹽都。興旺時期,每天運鹽的馬匹有好幾百,密密麻麻的騾馬,遮嚴了龍川江邊的紅石灘。黑井有名的鹽井據說有4個,擁有鹽井股份,能夠汲鹵製鹽的人家,被稱為“灶戶”。一條鹽灶可放好幾十隻大鍋和筒子鍋,大灶戶一般有好幾條灶,最多的甚至達十幾條。鍋鹽一大塊稱一品,按16兩一斤的老秤算有250斤。每家灶戶產的鹽要用朱筆批號,然後入庫。半鍋鹽值60個大頭,120個半開。鹽利豐厚,便有人販運私鹽,官家設立了鹽警隊,把守出入黑井的隘口。曆朝曆代,山間隘口都曾演出過血腥故事,民國時期鹽警隊的堡樓,至今仍在山脊上挺立著。
當年的黑井鎮比現在大出許多。鹽業和商貿,使這裏有了很長一段富足興盛的歲月。那時,小小的黑井有56處寺廟,6個戲台,還有幾十家富戶的深宅大院。紅色砂岩和滿山古樹是唾手可得的建築材料。於是,小鎮的橋是紅石橋,路是紅石路,家家戶戶的院牆都用紅石壘成,就連高聳的樓房,也是用紅石鋪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