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永昌郡(1 / 2)

很多次走進保山,這是一個儒雅端麗的小城。徐霞客說這裏滿城皆花,如霞似錦。 不管從什麼地方來到這裏,你都會產生歇歇腳的念頭。說這裏古意蒼蒼,不光是古老的街巷,古老的廟堂,還因為這裏有一種歲月培養的氛圍,不張狂也不自卑,平和間有著風骨,端莊裏滲透灑脫。

2003年10月,大理到保山的高速路開通,我們驅車6小時,從昆明到達保山。從遠遠的地方看到保山新城,突然有了滄海桑田的感慨。 保山是古時西南夷哀勞國所在地。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漢置益州郡,保山設巂唐、不韋兩縣。“徙南越相呂嘉子孫宗族實之,因名不韋,以彰先人惡……渡蘭滄水以取哀勞地,哀勞轉衰《華陽國誌·南中誌》。”雖說呂不韋的後人被迫南遷保山,並以先人的名諱命名了不韋縣,但這個治所在今天的保山金雞村的縣製的確立,成為漢王朝在瀾滄江以南開拓疆土的最初據點。到東漢永平十二年,哀勞王最終選擇了臣服,率77名邑王和55萬民眾內屬。這是一件舉國額手稱慶的大事。漢明帝以哀勞屬地置哀勞、博南兩縣,並和益州西部的6個縣一道,設置了稱為“天下第二大郡”的永昌郡。至此,中國西南疆界大體確定。史學家班固在《東都賦》中唱道:綏哀勞,開永昌……內撫諸侯,外綏百蠻……萬樂備,百禮暨,皇歡浹,群臣醉。” 永昌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既是軍事重鎮,也是中央王朝經略西南夷的前方基地,同時更是蜀身毒道上的物資集散地。來自蜀地、中原、南詔和沿邊各國的商賈、使節和僧人,成了這條道上往來最多的客人。《華陽國誌·南中誌》記載:有閩濮、鳩獠、傈越、裸濮、深毒之民。永昌成為一個對外開放的門戶,是“中國西南與天竺、大秦等國通商的大城市”(《中國通史》)。產於境外的翡翠、寶石、琉璃等物品,受到內地公子王孫的喜愛,商賈經營的利潤豐厚。內地各省區商賈和外國商人也在此建造會館,開辦貨棧。緬甸寶石從此路運進京師,被稱為“上品”,朝廷也年年派出官員到雲南督辦寶石的采辦。到明洪武年問,保山城市格局基本定型,城池之壯觀,功能之齊全,在當時極為罕見。因此,這裏有“金銀寶貨之地”一說,人們認為在這裏當官的人皆“富及十世”。

身在南方絲綢之路上,永昌府自己也是紡織品的重要出產地。漢代,這裏所產的“桐華布”、“蘭幹細布”,就成了有名的產品。“桐華布”是用木棉纖維織成,“績以為布,幅寬五尺”,“蘭幹細布”是苧麻精紡織物。史載這裏“四時皆蠶,取其絲織五色錦充貢”,這“五色錦”就是用永昌蠶絲織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