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旅遊與健康(4)(1 / 3)

(3)騎車的技術水平。自行車旅遊特別是長途旅遊,掌握好自行車技術是很重要的,目的是為了節省體力,保證安全。自行車車座的調整,是自行車技術的一個重要方麵。自行車車座應調整到什麼高度為最佳?一般說來,以車座較低並有5~10度的後傾最便於長途旅遊,原因一是低車座蹬車靈活,可用腳的不同部位輪流用力,這樣可使腳的各種肌肉輪流休息,延長耐久力;二是車座低,人的位置相對降低,可減少空氣阻力,也便於伏在車把上,改進氣阻流向;三是車座低,微後傾,可使身體挺直,臀部受力均勻,減少疲勞感,同時又可減輕雙臂的負擔,保護手腕;四是車座低有利於安全,在遇到緊急情況時,雙腿伸直便可著地,這樣可避免造成危險。因此,旅遊時對車座的調整,應以低車座為最佳,這對保持體力、速度、耐力都有很大的好處。此外,自行車旅遊選擇適當的速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來講,普通自行車,在體力正常、道路平坦等條件下的長途旅遊,速度應保持在每小時5公裏左右,體力好的可加快到每小時20公裏。自行車旅遊貴在保持速度,選擇適當的速度,切忌忽快忽慢,有勁拚命騎,沒勁步步停的現象。途中休息也可保持每二至三個小時一次,不要想停就停,應堅持到時間或預定地點再休息。在特殊的道路條件下行車,適當地掌握行車速度更為重要。不管是又長又陡的下坡道,還是山間小路,車速既不宜太慢,也不可太快,應因地勢的不同選擇適當的速度。

到高海拔地區旅遊應注意什麼

高海拔地區也稱高原地區,是指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地區。進入高原地區,由於氣壓低,空氣中氧的濃度也低,易導致人體缺氧,引起急性高原反應,出現頭痛、頭昏、心悸、胸悶、氣短、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失眠、疲乏、腹脹、口唇輕度發紺及麵部浮腫等症狀。嚴重者還會發生高原病,如高原腦水腫、高原肺水腫等。

初到高海拔地區的旅遊者通常會出現高原反應症狀,症狀的輕重不同是因人而異的,多數人可以通過體內的平衡係統,在一周時間內調整好自己,並逐漸可以適應高原環境。

有人認為可以通過吸氧來緩解高原症狀,但這並不是好辦法。因為吸氧雖然能暫時解除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症狀,但當停止吸氧後,症狀又會重新出現。這樣反而延緩了適應高原的時間。所以,在高原反應症狀不嚴重的情況下,最好不要吸氧,這樣就可以慢慢適應高原環境。

到高海拔地區旅遊時需要注意的事項:①初到高海拔地區,不可快速行走,更不能做體力勞動和快跑,盡量花費幾個小時靜養休息,第一個晚上要早休息,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很多人一下飛機,沒有出現什麼高原反應,就自以為沒有問題,不注意休息,到了晚上症狀才出現,而且由於沒休息好症狀很嚴重,值得引為教訓。②要盡量選擇條件好一點的賓館入住,使自己有一個好的居住環境,可以得到很好的休息,從心理上及生理上得到放鬆,這樣有利於克服高原反應。睡眠時要盡量開窗,讓空氣流通。但要防止因受涼而引起的感冒。因為感冒是急性高原肺水腫的主要誘因之一。高原溫差特別大,很容易著涼並感冒,因此寧可熱一點,不可受涼,多穿衣服。③剛進入高原,不可暴飲暴食,不要飲酒和吸煙,以免加重消化器官的負擔。要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的物質,多飲水,水喝得越多越好,隻要能承受。④一旦發生高原反應也不必恐慌,要根據反應的輕重程度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如果反應較輕,可采取靜養的辦法,多飲水,少運動,一般過一段時間後症狀會消失或減弱;如果反應較重,影響到了睡眠,可服用一些藥物;如果反應太重,就要到醫院進行治療。⑤常用的預防高原反應的藥物有紅景天、肌肝片、葡萄糖等,一般進入高原的前二天開始服用,路途中也應堅持服用,這樣可以有效防止高原反應。⑥為了有效地防止水分的流失,增加身體的抵抗力,可以每天堅持使用防曬用的唇膏、防曬霜等。⑦在進入高原前,還需要必要嚴格的體格檢查,如患有嚴重貧血及高血壓病人或有肺、心、肝、腦、腎的嚴重疾病的人群,盡量不要到高原地區旅遊。

夏季旅行時如何預防中暑

在生活中,過冷或者過熱的天氣都會讓人不舒服,還會導致疾病的發生。人的正常體溫雖然維持在37℃左右(腋下測量體溫),但並非當環境溫度保持在37℃時,人體感覺最舒適。因為人體新陳代謝所產生的熱量必須向外散發,當環境溫度過高時,這些熱量就不能順利散發出去,人就會感到酷暑難耐;而當氣溫太低時,這種熱量散發又太快,人便覺得寒冷。根據實驗,人體感覺舒適的氣溫:夏季是19℃~24℃,冬季是12℃~22℃,在這一溫度之外,人都會感到不舒適。那麼,人對高溫的耐力究竟有多大呢?據實驗,在相當幹燥的空氣中,健康人在50℃的高溫中待上兩個小時,在70℃的高溫中待上15分鍾,在80℃的高溫中待上1分鍾,身體不會受任何損害。但如果在45℃的潮濕空氣中待上1小時,就會發生中暑,甚至出現昏迷。由此可見,不僅高溫能對人體產生影響,濕度也是影響人體舒適程度的重要因素。當氣溫和濕度達到某個高度時,人體的體溫就要升高,而導致疾病,過於嚴重還會造成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