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嶽衡山坐落在湖南衡陽市以北的湘江西畔,自隋文帝下詔後被封為“南嶽”。在五嶽之中,有“恒山如行,岱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唯有南嶽獨如飛”之說。衡山72峰,均朝一個方向傾斜,為南緩北陡。主峰祝融峰昂然天外,如同鳥首,眾巒伸展如翅,躍然如飛。加上群峰常隱伏於雲霧彌漫之中,給人以雲移峰飛的感覺。五嶽之中,又數衡山的植被最為茂盛,滿山上下疊翠堆綠,故有“五嶽獨秀”之譽。
相傳虞舜南巡,即在衡山行祭望之禮。隋唐五代及宋元明清,曆代帝王也都曾遣使祭祀南嶽。特別是南宋時,四嶽都淪於金,南嶽獨存,更為南宋朝廷和臣民所重視。宋徽宗特題匾“天下南嶽”,至今鐫刻在山門的牌樓上。
當夜紗漸漸拉開,山穀還處於幽靜的溫馨之中,登上衡山主嶺祝融峰時,可觀壯麗的日出景象。祝融峰獨拔群峰之上,古人有“祝融萬丈拔地起,欲見不見輕煙裏”之讚譽。峰頂的“祝融殿”、“觀日台”等名勝構築奇巧,勢若淩空。山頂巨石上“祝融”、“一日千裏”、“山聳天止”、“乾坤勝覽”等名人石刻氣勢恢宏。
和其他四嶽相比,衡山有規模最大、布局最完整的南嶽大廟建築群。整個建築群占地近100000平方米。從欞星門進入,過盤龍亭、正川門、禦碑亭、嘉應門、禦書樓、正殿、寢宮、後門、東西便門,最後從四角樓走出。九進院塔,整個廟宇,紅牆黃瓦,接樓連閣。大殿為清光緒八年重建,高22米,正麵有石柱72根,象征南嶽72峰。柱頭木雕式拱,簷下鏤雕花鳥走獸,栩栩如生。
藏經殿以秀為勝,為南嶽風光之冠。相傳藏經殿是公元568年佛教天台宗二祖慧思所建。當時陳後主之妃避亂來南嶽,拜慧思為師,慧思將她安置於此,稱“小般若禪林”。後來明太祖朱元璋賜大藏經一部存放寺中,改名為“藏經殿”。
藏經殿位於祥光峰下,富麗堂皇,隱於茂林深處,隻有臨近才能見到古刹風貌。殿周圍有雲舒霞卷的蒼翠奇峰,有古木蔥蘢的林海碧波,有淙淙不絕的山泉溪流,有萬紫千紅的奇花異木。據植物學家考察,在這一平方公裏的花園內,竟有500多種植物品種。殿後一株500年前的白玉蘭,花開之時,隔山聞香。殿右有搖錢樹、連理枝和同根生三株奇樹,枝幹蟠曲。千百年來,這一片原始森林保存完好,增添了藏經殿的秀氣。所以,藏經殿之秀,也被譽為南嶽四絕之一。
衡山除有“祝融峰之高、藏經殿之秀”以外,還有方廣寺之深、水簾洞之奇、試心石之險、大禹碑之古、磨鏡台之幽、南嶽廟之雄,合稱衡山八絕。衡山72峰之中,還有10洞、15岩、38泉、25溪、9池、9潭、9井等勝景。
南嶽不僅景色秀麗,而且書院眾多,文化氣息濃厚。
在南嶽的諸多書院中,最有影響的當推嶽麓書院。嶽麓書院,坐落在南嶽七十二峰的尾峰——湖南長沙嶽麓山下,這裏山靈水奇、林深而幽靜,近鬧市而不喧。自晉以來,便成著名的宗教勝地,廣泛吸引著香客遊人,騷客文士亦多在此繪萃遊息,為開創嶽麓書院創造了良好的文化條件。嶽麓書院便是在此條件下於北宋初年由潭州太守朱洞創辦。
嶽麓書院雖非官學,但自始至終都受到官府的支持和幫助。以後曆代屢有修建,規模不斷發展、擴大,成為一個獨立於官學和私學係統之外的獨特的教育係統。南宋學者陳傳良在《重修嶽麓書院記》中指出,自朱洞創院後“五六載之間,教化大洽,學者皆振之雅馴,行誼修好,庶幾於古”,極力肯定了嶽麓書院興辦後的卓越成效和重大意義。嶽麓書院的創立,對發展中國古代文化、繁榮學術、培養人才,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在中國文學史、教育史上產生了深遠的曆史影響。而今的嶽麓書院,作為曆史的見證,仍然屹立於嶽麓山下,並作為國家重點曆史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了湖南省政府的進一步修複保護。它是湖南大學的前身,湖南大學還在此建立了文化研究所,設置了書院、理學、古建築等研究室。因此,它不僅是供人瞻仰參觀的一處重要史跡,而且還將成為進行學習、研究和學術交流的一個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