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浙江舟山群島中,有一座景色瑰麗秀奇的海島低山。奇峰異石別具特色,金黃色的廟庵寺院各有千秋,在浩瀚萬頃的碧波襯托下,與山巒叢林相映升輝。它便是與峨眉山、五台山、九華山齊名的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普陀山。
普陀山位於我國南海的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上,可謂得天獨厚。相傳,一千多年前,觀世音菩薩曾在普陀山和對麵海中的小島洛珈山講經說法,超度眾生。又傳說,五台梁貞明時(公元915~920年),有位日本和尚叫慧鍔,他在山西五台山請了一尊觀世音銅像,在渡海回國時,大浪滔天,船在海中觸礁。和尚祈禱:如果觀音菩薩和日本人沒有緣法,就在船能到達的地方建廟供奉。結果船自行離礁飄動,行到普陀山下的潮音洞。於是,日本和尚就興工修建“不肯去庵”,後經曆代增修,成為今天的普濟寺。此二說是真是假,紛說多年,也就成真,中外多少善男信女都把普陀作為神靈佛地。普陀山遂以佛名山,成為聞名中外的震旦第一佛國,亦有“南海聖境”、“蓬萊仙島”、“海天佛國”等美名。
普濟寺背山麵海,因位於普陀前山,又俗稱前寺,是島上最大的佛寺。清朝康熙、雍正皇帝先後撥款重修,規模宏大,有200餘間殿宇,黃牆琉瓦,氣象非凡。寺內大圓通殿為觀音正殿,內供的觀音塑像及周圍32座觀音化身,均為1981年重塑。相傳觀音在印度是一男性,蓄有須發。佛教傳入我國以後,觀音逐漸變為女性,而且“眉如小月,眼似雙星。玉麵天生喜,朱唇一點紅”,儼然是一位絕色美女,使她更富有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形象。寺外古木蔥蘢,有蓮花池、永壽橋、八角亭、禦碑亭,頗有瑤池仙境之意境。
慧濟寺坐落在普陀山最高峰——海拔291米的佛頂山上,所以又有佛頂山寺之稱。大殿用琉璃瓦蓋頂,天藍、淡綠、鵝黃、紫紅,顏色各異,十分華麗。普陀山的另一座大寺是法雨寺。寺內的大圓通殿的殿頂穹窿呈拱圓型,四周九條盤龍,昂首舞爪,形態逼真,所以,這座大殿又叫九龍殿。殿裏供奉了一尊大理石雕刻的觀世音,神情凝重嫵媚,體態妙若少女。觀世音的背後是木雕的十八羅漢,每個羅漢的神態迥異。整組雕刻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為法雨寺增添了誘人的魅力。據說該寺過去還收藏了玉佛,其中一個高達1米多,玉質潔白如雪,佛身裝飾許多金銀珊瑚、瑪瑙等珍寶,璀璨奪目,令人賞心悅目,欲一睹為快。
從法雨寺上山,踏千級石磴可以到達普陀山最高處的佛頂山巔。在山頂凹地的林木幽深之處,藏有三大寺之一的慧濟禪寺,又稱佛頂山寺。“深山藏古寺”,在此不進山門,不見殿宇。全寺有四殿、七宮、六樓,布避幽深而奇特。大雄寶殿,藏經樓和大悲閣都橫列山崖之前。寺東山巔上有天燈塔,為普陀山最高點,海拔2913米。登上塔頂,環顧東海碧波萬頃,群島散布,海天一色,令人心胸開闊。
普陀山以海景取勝,遊人觀海、弄潮、遊泳都直奔東部的千步沙、百步沙和金沙。這裏的沙灘坦闊,色澤如金,是得天獨厚的沙灘浴場。在沙灘上觀潮,則心隨浪高,情似波湧,隻見白浪滔天,“潮來忽作雪山傾”。遠望大海無邊,水天一色,帆影片片,島嶼點點……海水、海灘、海潮、海浪、海風、海濤,構成普陀山特有的海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