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武術之中,與少林功夫齊名的便是武當派。而武當派的拳腳劍術,就出在道教名山武當山。然而武當山的名氣,並不僅僅在於它的武術,還在於它確是一處名山寶刹。

武當山曆史悠久,多名勝古跡。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十一洞、九泉、八宮、二觀等是名譽天下的風景名勝。天柱峰為七十二峰之首,登上主峰,一覽無餘。唐太宗貞觀年間即在靈應峰建立了五龍祠。到了宋代、元代,建築規模不斷擴大。明永樂十年(1412年),有30萬民夫在此大興土木,建成有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三十九橋、十二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各種神像、法器、經籍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曆史價值。

天柱峰頂端的金殿(金頂),建於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為銅鑄鎏金,仿木構建築。殿體分件鑄造,結構嚴謹,曆經500餘年風吹雨淋,至今仍金碧絢麗,是我國古代建築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燦爛明珠。

天柱峰山腰,紫金城南天門下的太和宮,建於明永樂十四年,殿內有武當山最大的銅鍾。

武當山五龍宮左側的華陽岩,是一座峭壁間的天然岩洞。內建有石殿一座,供有石雕真武帝君座像一尊,麵部豐潤,氣宇軒昂。建築及造像突出元代風格。殿之兩側有元代石碑三座。

五龍宮始建於唐代,是武當山最古的建築,現大部被毀,僅存宮門、水火二將的塑像、真武銅像、碑亭、泉池等,還有大量明代碑刻。周圍林木茂盛,澗水潺潺,環境清靜幽雅。

南岩是武當山三十六岩中風景最美的一岩。明代在此營建殿宇640餘間,清末被毀。現在僅存元代建的石殿、明代的碑亭及其他若幹大殿。另外,武當山的天乙正真慶宮、太子宮、紫霄宮、玉虛岩、磨針井等名勝也引人入勝。

傳說古時淨樂國王太子真武15歲時就進武當修道,曾因意誌不堅想下山歸家,路見一老婦在井邊磨鐵杵,就問她磨什麼,老婦說:“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太子頓悟其道,立即返身入山修道,終於得道升天,成為道教的真武大帝。以後,武當山就成為道教名山,漢、晉、唐、宋、元、明各代均有著名道家上山修煉。

明代是武當道教鼎盛時期,這與明成祖朱棣崇尚道教有關。朱棣奪取帝位以後遷都北京,他在大規模地修建北京紫禁城的同時,又於永樂十年起動用30萬民工,曆時12年之久,在武當山大興土木,營建了從山麓到金頂長達70公裏的“神道”,並建成33座大型建築群,殿宇2萬多間,建築麵積達160萬平方米,還修成39座橋梁,12座亭台,形成了“五裏一庵,十裏一宮”的宏偉景象。道觀殿閣與山色風光渾然一體,使武當山成為一片幽深神奇的道教世界。在我國眾多的名山之中,如此大規模地規劃和建造雄偉的建築群,真可謂絕無僅有,在世界上也為罕見。

武當山不僅以道教勝地而揚名,還以“武當太乙五行拳”著稱。武當拳和少林拳,兩者互相競美,各有千秋。隻是武當拳不曾像少林功夫那樣得到皇帝提攜而聞名於天下。據記載,武當拳的創始人是明代著名道士張三豐。他曾在武當山結庵修真,精心觀察和模仿喜鵲與蛇嬉鬥的動作,創立了錦段和長拳兩套功夫,發展為動靜相結合的太極拳十三式。隨後傳到武當山紫宵宮第八代宗師張守性,他又把華陀的氣功五禽圖的動作吸收進來,形成“武當太乙五行禽撲二十二式”。這是一種手腳並用、以擒拿為主的拳術,既可鍛煉身體,又可以防禦敵人。

登武當山,不僅令人讚歎自然的奇美景色,更使遊人驚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巧奪天工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