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地質珍奇(1)(1 / 2)

路南石林:天然石刻藝術品

光怪陸離的石峰、千奇百怪的石柱、削尖如刃的石筍……超越想象的造型,流暢不羈的線條,路南石林中每一塊石頭都是傑出的藝術品,整個石林就是一座天然的石刻藝術品博物館。

石林位於雲南省昆明市郊外89公裏處的路南縣境內。在400多平方公裏的範圍內,不計其數的石柱、石筍、石峰巍然聳立,連綿成林,故名“路南石林”。石林中的石頭,都是以灰色的石灰岩為雕塑材料,以風霜雨雪為刻刀,由大自然的巧手雕刻而成——有的被塑造成柱形,高達三四十米,直挺挺地矗立在大地之上,柱身上的縱紋疏密有致,因流水蔭潤,條紋顏色深淺相間,非常精美;有的被塑造成筍形,高則二三十米,矮則三五米,石筍底部略粗,向上變得又尖又薄,而頂部的脊線銳利如刀鋒,直刺天空;還有高大的石峰,層層疊疊,密如刀叢。

石林在地質學上叫做岩溶地貌,又稱喀斯特地貌。

這種奇特的景觀是這樣形成的:2億多年前,這裏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沉積物逐漸積累,化為厚厚的石灰岩。後來受地殼運動的影響,海底兩度升降,大約在200萬年前,石灰岩露出地麵。在漫長的歲月裏,風為鑿,雨為刀,平板的岩石先被侵蝕出裂縫,而後裂縫逐漸擴大、加深,原本一體的岩石被縱向分割成塊。因為水分垂直向下流淌、滲透,破碎的岩層逐漸被削出了石峰、石柱,繼續風化消磨下去,就成了石芽、石筍。

在石林間的峽穀小路中穿行,就像在藝術博物館中參觀一樣。眾多巨石拔地而起,千姿百態,形態各異。

人們根據石頭的外形賦予了它們美麗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阿詩瑪峰”的故事。

阿詩瑪峰位於石林邊緣,從某個特定角度看它,宛若一個身背花籃、亭亭玉立的美麗少女,她就是中國的少數民族撒尼族傳說中的姑娘阿詩瑪的化身。出於對她的懷念和敬仰,人們都喜歡與阿詩瑪峰合影留念。

武陵源:萬岩爭鋒

3000多座又細又高的山峰如石柱般垂直聳立,仿佛大地“怒發衝冠”。武陵源奇特的景色,讓人驚歎不已。1992年該景區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位於湖南省西北部的深山之中,是一片由岩石山峰組成的“叢林”。幾千座石峰,矮的十幾米,高的三四百米,它們直上直下的“身材”,酷似一根根細長的石柱。

這裏的石峰幾乎各麵都是懸崖絕壁,峭壁的縫隙中見縫插針地長著綠色植物。山峰的形狀千奇百怪,有的一峰獨立,遙指天宮;有的幾峰並聯,似乎是比賽看誰“長”得更高;還有一些基部岩石相連,上部卻出現一道狹窄的縫隙,分成兩座山峰,似乎是岩石被利刃猛砍一下,劈成兩半一般。

有些石峰彼此之間相距很近,兩座峰間隻有窄窄的峽穀,走在其中,兩邊的峭壁崔巍欲傾,似乎立刻要向中間擠壓過來。有些石峰相距很遠,峰巒之間,峽穀縱橫,小溪、水潭、瀑布隨處可見,珍貴的古樹默然挺立,靈巧的動物穿梭其間。

武陵源氣候濕潤,峰林之間常常彌漫起白色的雲霧。高高石峰在雲霧中時隱時現,亦真亦幻。從高處俯瞰,隻見雲海底部突兀地伸出無數青灰色的石柱,高低錯落,似乎是爭奪陽光的植物,努力挺拔著向上生長。

武陵源的石峰線條硬朗,多是棱角分明的暗色岩石。這樣的山形源於質地堅硬的岩石——石英砂岩。武陵源有500多米厚的石英砂岩層,這種岩層並不容易風化,但在自然狀態中會產生垂直方向的裂紋。

風霜雨雪對付這樣的“硬骨頭”也有辦法——從裂紋入手,不斷把縫隙加深、擴大,時間久了,岩層就被劈成一根根石柱。但是即使這樣,堅強的石英砂岩仍然“寧折不曲”——要麼坍塌垮掉,要麼傲然挺立,絕不像大多數岩層那樣被“磨平了棱角”、“磨出了曲線”,於是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逐漸形成了萬岩爭鋒的奇景。

元謀土林:金色神殿

出不同的麵貌,其中最著名的三處分別位於虎跳灘、班果和新華,每處的土林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