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出現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新石器時代某個文化的發展速度和成熟度,也可以說是代表了當時文化發展的水平。根據考古發現,我國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時代中彩陶的產生和製作,與世界其他地區彩陶的產生和發展時間上並沒有很大的先後之分,可以說是不相上下。老官台文化和其他文化都是距今約有8000多年的曆史,可以看出我國人民的創造力。
老官台遺址地處於陝西省華縣縣城的西南方向,位於渭河的支流西沙河的西岸邊。於1955年間發現,1959年,黃河水庫考古隊才對此遺址進行了勘測和發掘。
老官台的遺址命名到現在還有所爭議。考古學家對此有著不同的意見。部分學家認為老官台遺址中的遺物特征跟仰韶文化大不相同,同時又能清楚地區別於
在同一時期的磁山文化和裴李崗文化,老官台遺址有其特點,所以應該命名為老官台遺址。而另一部分人認為老官台遺址與大地灣遺址有所類似,而大地灣遺址有其特色,遺物豐富,所以可以歸類為大地灣文化。也有少部分人認為老官台文化是屬於仰韶文化的首領類型。關於老官台遺址的命名並沒有統一的定論,所以暫時稱之為老官台遺址。
老官台遺址的文化器具堆積得比較少,所占的區域也僅有兩個圓形灰坑。老官台遺址中發掘出的器具依舊以陶器為主,陶器原材料多是夾砂陶,也有細泥紅陶和很少的細泥黑陶器具。陶器的色澤並不十分純正,顏色以紅色為主,可分為橘紅色和磚紅色;顏色不純的有內黑外紅的和褐色陶器。製作時所需要的溫度不高,陶器胎壁很厚而且鬆脆,容易破裂。裝飾紋路有劃紋和繩紋、線紋、錐刺紋、附加堆紋等。也有部分彩陶的出現,彩陶的器具很少,能見的隻有在三足缽的口沿上有一圈朱紅色的寬帶紋。器具的形狀有三足罐、三足缽、杯子和小口平底鼓腹的甕等。遺址中發現的還有生產工具,主要有石鑿、角錐和骨鏟。
老官台的彩陶文化最開始是在陝西華陰縣的雲君廟遺址中發現的,後來陸續在別的遺址中也都有所發現。出土的彩陶都是由一種在紅色陶器口沿上畫上紫紅色寬帶紋,看起來好像是在陶器上鑲嵌了一個紅環,色澤明烈差別,有很強的裝飾作用。同時,也會在紅色三足缽的3個足上也塗上紅彩,看起來有3個支柱在支撐陶器。一般隻在陶器的光麵才會有紅彩,其他地方都印滿了縱橫交錯的繩紋。老官台文化中的彩陶是中國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在同一時期的其他文化遺址中並沒有出土過,老官台彩陶文化開啟了中國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發展。
老官台文化遺址中的彩陶具有兩個特點。一個特點是使用紅彩作裝飾,彩陶的早期都是用紅彩為主,紅色是人類認識到的最早的色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喜歡紅色,紅色代表了一種生命和希望的意義,人們用紅色來裝飾,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個特點是當時的彩陶紋路還相對來說較為簡單,用紅色寬帶紋裝飾在口沿和器足上,從側麵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紅色的圓圈,圓圈也代表著一種圓滿。陶藝的原始時期人們就開始注重裝飾的對稱和雙關的表現手法,除了紅色寬帶紋外,還有圓點、圓圈、線條等相對比較簡單的紋路,用對稱的排列均勻地分布在器具的表麵和底麵。這些早期的彩陶特征,使彩陶文化向著中國特色的方向而發展,對於以後的彩陶發展有利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