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是以1921年在河南澠池的仰韶村發現的遺址而命名的。仰韶文化的遺址文化類型遍布於河南、陝西、河北和山西等地。其遺址約有100多處,範圍很廣,數量眾多。
仰韶文化遺址的時間約為公元前4000—前2000多年,所屬時期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的中期和晚期代表類型。仰韶文化中瓷器是主要器具,所繼承的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磁山文化、老官台文化和裴李崗文化所發展來的。仰韶文化中瓷器比之前數量和種類上都增加了許多,而且製作工藝也有所提高。其瓷器以紅陶為主,同時伴隨有棕色、橙黃色和灰色,胎質比較細膩,並沒有很多雜質,陶泥都經過篩選細化,瓷器表麵光滑,形狀得以修整打磨,已經初具規模。裝飾紋路有劃紋、線紋和附加堆紋,還有少量繩紋和藍紋的出現。少數精致細泥製作的陶器上有了陶衣,並有了用紅色彩繪的彩陶。
仰韶文化的陶器種類有炊器、飲食器、盛儲器等。其中炊器一般是敞口或者微收口,多是深圓腹,平底的砂質鍋。有小口的深圓腹、三足砂質的罐形鼎器或者大口的淺腹三足盆型鼎,也有小口扁圓形的三足釜,還有敞口的深圓腹的平底盆型陶灶和帶火門的陶灶。
仰韶文化的飲食器具中多以泥製居多,有大口和淺口、直口,鼓腹和深腹缽或陶杯,斜壁的平底碗,淺盤的高柄豆和陶盂等類型。
仰韶文化的盛儲器有大口深腹型、淺腹略股型、折腹平底型盆,大口深腹型、斂口深腹型罐,小口深腹型的平底甕,小口深腹型、雙耳尖底型瓷瓶,大口微斂、深腹平底、深腹尖底型缸等形狀。少數的瓷器上有花紋和彩繪,除了簡易形狀的陶器外,當時已經有了帶把手的陶器蓋和筒形的陶器座等。
趣聞逸事
薑寨遺址
薑寨遺址地處於臨潼縣(今西安市臨潼區)的驪山北麓的薑寨村南麵,於1972年開始由西安半坡博物館和臨潼縣文化館共同發掘,曆經8年的時間,發掘麵積共16000多平方米,也是迄今為止所發掘出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麵積最大的一個遺址。
薑寨遺址的文化層約有4米,文化層的堆積是由下往上的,分別是半坡類型、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半坡晚期類型和陝龍山文化類型。經過考證,半坡類型的年代約為公元前4600年;史家類型為公元前3690年。
薑寨文化的新石器遺址可以分為居住區、窯場和墓地。居住區共占地麵積約2萬平方米,整體呈現出圓形,都建有人造防禦性壕溝作為屏障,這是在其他遺址中沒有發現的。墓穴高達600多座,其中隨葬品有甕、陶盆、陶缽和陶罐的結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