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仰韶文化著名遺址(1 / 2)

李家村遺址是最早具有新石器文化特征的遺址,經過鑒定距今約7000年,李家村遺址是仰韶文化前身能探究的一個重要線索。

李家村遺址

李家村遺址是仰韶文化的遺存,地處陝西省西鄉縣西約3000米處的李家村附近,因此而命名為李家村遺址。李家村遺址共經過兩次發掘,分別在1960年和1961年,占地麵積約有1300平方米。

李家村遺址中有3個柱洞和一個房址,房內有一灶坑,居住麵比較光滑,不屬於人工加工的。裏麵還有一座陶窯,呈豎長形,構造由火塘、火倒、窯逼和窯室組成。遺址中有4座墓穴,墓穴有中不少隨葬品,約有器13件,石器兩件。

李家村遺址中的瓷器特征有:瓷器都是手工製作的,陶質以夾砂陶為主,伴隨有泥質陶器,陶質疏鬆,燒製時火候較低,胎壁較厚,陶器顏色以紅陶和灰白陶為主,泥質深灰色陶次之,並沒有彩陶的出現。裝飾性紋路有繩紋和線紋,此外還有少量的附加堆紋和布紋。器具的形狀主要有圈足碗、三足器、平底缽和凹地罐等形狀。石器的製造以打製為主,占一半以上的比例,磨製石器占一小部分。典型的石器有磨光扁平舌狀石鏟,還有磨製而成的尖狀器和刮削器,另外還有成形的斧、鑿和磨盤、敲砸器等。

白家遺址

白家遺址於1956年發現,1974年開始發掘,中間經曆過9年的時間,後於1983年發掘完成。白家遺址因位於陝西省臨潼縣的白家村而命名。

白家遺址占地麵積約有12萬平方米,發掘麵積占1000餘平方米。白家遺址中有灰坑30多個,房址有兩座,墓葬居多,有17座之多,中有陶器、骨器、蚌器和石器。白家遺址的房址為不規則的圓形半地穴形,切麵平整光滑,裏麵有灶坑。墓穴多是長方形,陪葬品較少,有少數墓穴沒有陪葬品。

白家遺址中出土器具以陶器為主,陶器材質都是夾砂陶,顏色以紅褐色和灰褐色為主,同時伴隨有少量的灰色和灰黑色陶器,白家遺址中陶器全是手工製作,製作工藝不完善,胎壁較厚。器具的形狀主要有圓底缽、三足罐、圈足缽和小口鼓腹罐等。

橫陣遺址

橫陣遺址中同時有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體現,地處華陰縣敷水鎮的橫向西村,於1955年由黃河水庫考古隊發現,從1958開始進行發掘。其中仰韶文化層的厚度約有1米;而龍山文化層約有2米。橫陣遺址中的仰韶文化層中發現了一座陶窯,陶窯整體呈現圓形,口小而底大。發現的窖穴大多是圓形的袋狀坑,在坑底會發現有小圓坑,裏麵有火燒的痕跡。遺址中發現有土坑墓穴24座,隨葬品有缽、罐和尖底瓶,還有少量的石斧,部分隨葬品中有細泥的陶缽或者陶盆。

遺址中有生產工具的種類很多,有斧子、刀具、鑿、杵、紡輪、盤狀器、石球和磨石等;骨器有錐、針等;陶製器具中有刀、銼、紡輪和鑿;裝飾品中有石環、骨笄、蚌飾和穿孔牙飾。遺址中的生活用具以陶器為主,其中最多的是泥製的紅陶最多,而夾砂粗陶稍少,最少的是泥製的灰陶。部分陶器素麵,無任何裝飾物,而有裝飾性的紋路一般都是繩紋、弦紋、附加堆紋、指甲紋和彩繪等。彩繪的樣子有魚紋、動物像等。器具的形狀有缽、盆、罐、甕、甑、碗、尖底瓶、器蓋等,有的器具的蓋子上有動物的頭像作裝飾。

北劉遺址

北劉遺址地處渭南市向南方向的河西鄉北劉村西南方向的清水河和稠水河的交彙處,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代表之一,於1958年間發現,後於1978年後開始進行挖掘,北劉遺址的文化層分兩期,為早、晚兩期。

北劉遺址早期的文化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早期老官台文化,文化層厚度高達1.2米,其中有窖穴和墓葬。窖穴有圓形、方形和圓筒狀3種形狀,墓穴中有一定隨葬品,類型有生活和生產器具和骨器。陶器材質都是細砂陶,比夾砂陶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陶器顏色以紅褐色為主,中間伴隨有不純正的紅色出現,裝飾紋路有繩紋、斜繩紋互相交錯,形狀有圓底缽、

三足缽、圈足缽和小口甕、圓底碗等。北劉遺址中石器也不少,打製石器有斧、刀、矛、球、切割器、鏃等,骨器中有魚叉、錐和鏟,還有少量蚌器的存在。

北劉文化遺址的晚期屬於仰韶文化的廟底溝類型,深度達2.6米,遺址中包括窖穴、半地穴式房屋和墓葬。窖穴有5座;半地穴式房屋1座;墓穴有14座。墓穴隨葬品中有陶器、石器和骨器。

北首嶺遺址

北首嶺遺址是仰韶文化遺址的一處村落遺址,位於現在的寶雞市東北部的金淩河右岸地區,總麵積達6萬平方米。北首嶺遺址被發現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1958年開始進行發掘,到1987年間共經曆過7次發掘,發掘麵積共有4727平方米,文化層可以分為早、中、晚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