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文化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曆史,龍山遺址發現之後,考古學家以其地名為其命名,在山東地區有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日照堯王城遺址,壽光邊線王城址、八座遺址等;在河南境內發現的遺址有平糧台遺址、登封王城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輝縣孟莊城址等。除此之外還有陝西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文化等,都屬於龍山文化遺址。
城子崖遺址
城子崖遺址中發掘出的陶器多是素麵陶和磨光黑灰陶,陶器外壁裝飾有弦紋和壓花紋,典型陶器有白衣黃陶粗頸袋足鬶、素麵肥袋足甗、素麵筒腹袋足鬲、扁三角形足或烏首形足的各式鼎及扁足盆、高圈足盤、直腹寬鋬筒形杯等。石器大多都是磨製石器,類型有斧、鏟、鐮刀和穿孔石刀等。骨角器包括錐、針和魚叉等,還有少量的裝飾品。
黑堌堆遺址
黑堌堆遺址地處於永城市的龍崗鄉王樓村的西北方向,是龍山文化、商朝文化和西周文化遺址的綜合體。黑堌堆遺址共占地約1萬平方米,遺址中文化層較厚,文化內容比較簡單,出土文物種類和數量都很多,包括石器、陶器、骨器和角器。黑堌堆遺址也是中國龍山文化的發源地,王油坊遺址和造律台遺址也都在這附近。黑堌堆遺址已經被列入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從黑堌堆遺址中發掘出的器具充分地證明了人們早在4000多年之前就已經在中原地帶繁衍生息。
黑堌堆遺址中發掘出的陶器以紅陶和灰陶為主,典型器具有橘紅陶缽、深腹罐、籃紋罐和鬼臉形鼎足、素麵泥質淺灰陶子母口罐等,涵蓋了大汶口、龍山、商代和周代幾個文化的遺存。
堯王城遺址
堯王城遺址處於山東省日照市,於1934年被發現,在1977年時被列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堯王城是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的都城,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都城。堯王城遺址麵積高達52萬平方米,遺址文化層深度6米。堯王城遺址中除了有龍山文化外,還兼顧大汶口文化、嶽石文化、商周文化等。堯王城遺址是由大汶口文化到龍山文化的過渡時期,是屬於較早時期發展的聚落,具有很大的文化影響和考古意義。
藤花落遺址
藤花落遺址中內外雙重城牆結構是我國到現在為止發現的第一個史前的城址,也是到現在為止發現的50多處龍山文化中保存最完整,最具有考證聚落形態意義的大型遺址,是在江蘇省內發現的第一個屬於龍山文化的遺址。
藤花落遺址處於連雲港市經濟開發區的中雲鄉,占地麵積15萬平方米。出土的器具有石器、陶器和玉器等,數量2000餘件。石器多為磨製器具,而且磨製工藝多為精磨,類型主要有斧、刀、锛、鏃、鑿等。陶器原材料主要以夾砂陶和泥質陶為主,顏色有黑色、紅色、褐色、灰色、白色和黃色多種顏色,裝飾紋路有弦紋、繩紋、方格紋、籃紋、刻花紋、竹節紋、盲鼻、鏤孔和附加堆紋等,以繩紋和籃紋居多,還有素麵陶具,形狀主要有鼎、罐、盆、盤、豆、杯、器蓋等。玉器比較少,隻有小件的裝飾品,包括墜、錐形飾和六棱形水晶飾等。
丁堌堆遺址
丁堌堆遺址占地麵積約有4500平方米,1978年,中國科學院洛陽考古所開始進行發掘,1981年,被中央考古研究所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升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丁堌堆遺址可以分為三個文化層,第一層中發現有灰色陶片;第二層有黑色和灰色的繩紋陶片;第三層有方格紋和藍格紋的灰色陶片。遺址中器具以灰陶居多,胎質細密,燒製溫度較高,采取輪製法製作,表麵光滑,裝飾性紋路有繩紋和弦紋。紅陶比較少,胎質疏鬆,並無裝飾花紋。陶器都是平底,並沒有圈足和袋足的器具出現。
丁堌堆遺址的主要特征表現被認定是龍山文化,可以分類為廟底溝二期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之前被認為是仰韶文化,直到1959年廟底溝遺址被發現才確定下來。廟底溝文化是龍山文化的早期,所以以廟底溝二期文化命名,用來代表這個類型的遺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