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文化是指由黃河中下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以其銅石並用而著稱,遍布於現在的山東、河南、山西等地,燒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磨光黑陶數量增多,質量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是中國製陶史的鼎盛時期。
龍山文化時期的農業和手工業得到了發展,使得當時的人們除了保證基本生活外,還有了些許剩餘,從而開始注重陶器的製作和交換。人口的密集使得城鎮快速發展,經濟文化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龍山文化的陶器以薄、硬、光、黑而著稱,最有特色的是日照和章丘的蛋殼黑陶,所以這個時代文化又被稱為黑陶文化。
龍山文化除了陶器外,還有很多石器和骨器、蚌器的遺存,當時的人們生活以農業為主,同時又兼顧狩獵、打魚和蓄養動物。後來的夏朝和商周文化在程度上都與龍山文化有所聯係。
龍山文化可以分為早期和晚期。早期文化的陶器顏色多為灰色,全是手工製作,在邊緣處已經開始有所修整,部分器具還采用先製成後結合的新型工藝。
灰陶燒製溫度較低,形狀有杯、敞口盆、折沿盆、斂口罐和尖底瓶等,還有繼承了仰韶文化的雙耳盆、三耳盆、深腹和筒形罐,裝飾紋路以籃紋為主,同時會在籃紋上添加很多附加堆紋,一是為了美觀,二是用來加固器身。
龍山文化的晚期陶器仍以灰陶為主,紅陶器具和黑陶器具已經有所發展,灰陶和紅陶的燒製溫度增高,雜質比之前少了很多,製作仍以手工製作為主,有的陶器已經開始使用模型製造。器具形狀以杯、盤、碗、盆、鼎、器蓋為主,裝飾性紋路有繩紋和籃紋,同時有少量的方格紋。
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是由大汶口文化而發展起來的,分布地區有山東、遼東半島和江蘇北部,約距今有4000多年的時間。山東龍山文化的陶器普遍使用輪製技術,在製作工藝上有了很大的進步,整個陶器的製作開始運用器型製作,器具的外壁厚度很是均勻,無論是在產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山東的龍山文化陶器材質以黑陶為主,同時有少量的灰陶、紅陶、黃陶和白陶。黑陶的原材料有細泥、泥質和夾砂3種,其中細泥的黑陶器最為出色,又被稱為蛋殼黑陶。
蛋殼黑陶是山東地區龍山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以素麵陶和磨光陶為主,裝飾性花紋較少,主要有弦紋、劃紋和鏤紋等,陶器形狀主要有碗、盆、甕、豆、單耳杯、高柄杯和鼎等。山東龍山文化中的典型器具有鬼臉式鼎腿和圓環狀鼎足,都是山東龍山文化所特有的,同時反映了當時製陶業的水平高度。
趣聞逸事
難得一見的蛋殼黑陶
蛋殼黑陶並不是隨處可見的,以當時人們的製作工藝來說,隻有熟練掌握陶器製作工藝的人才能製作出如此精美絕倫的陶器。經過考證發現,從膠東地區乃至全國範圍內,所製作的黑陶在質量和風格上都大致相同,許多器具都好像是一個人做出來的一樣,可見蛋殼黑陶是需要專業性的技術才能製作的,而且當時已經有了專門製作蛋殼黑陶的能工巧匠。這些人所製作的蛋殼黑陶並不被他們自己所擁有,根據發掘出的遺址來看,蛋殼黑陶多是由一些大型的墓穴中出土的,隻有那些大型墓穴的主人才可以擁有蛋殼黑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從原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有了階級之分,隻有有權勢的人才配使用蛋殼黑陶,同時也說明蛋殼黑陶的珍貴性。直到進入青銅時代之後,由於青銅器比蛋殼黑陶耐用堅固,人們開始用青銅器來代表貴重禮器,蛋殼黑陶從此而沒落甚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