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母戊鼎(1 / 1)

後母戊鼎,原被稱為司母戊鼎,是商朝時期君王為了祭祀母親而特別製作的器具,是中國古代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代表,重達832.84千克,是直到現在為止在世界範圍內發現的青銅器中最重的,出土於河南的安陽,有“鎮國之寶”的美名,現在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屬於國家一級文物。

後母戊鼎是中國商朝的皇親貴族祭祀用的青銅器具,後母戊鼎的形狀高大而厚重,大氣而又不失精巧,紋飾華麗而複雜,製作工藝有很大的提高,是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之一。鼎是長方形的,口沿較厚,輪廓又方又直,立耳方腹,除了鼎器四麵中央沒有裝飾性的紋路為外,其他各處都雕有紋飾,以雲雷紋為底紋,其他各處紋路形態各異。鼎身四麵沒有紋飾的周圍以饕餮為主要紋飾,4個麵的交接處紋以扉棱紋,扉棱紋上還有牛首、饕餮等;鼎的兩個耳外廓有兩隻虎,耳側裝飾有魚紋,連鼎足上也飾有獸麵形象,可謂是獨具匠心,巧奪天工。

後母戊鼎是王室貴族祭祀用的器具,其製作水平和紋飾裝飾等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可稱作是青銅器具巔峰之作。後母戊鼎上紋飾虎頭,兩隻老虎大口張開,中間含著一顆人頭,“二龍戲珠”也是由此而轉變來的。關於這個紋飾的象征意義也有所爭議,有的人認為這是為了表達大自然的力量和神的偉大;而另有人認為這是代表了占卜的巫師為了顯示自己的膽量和威力而把手伸入老虎口中,並沒有明確的文獻可以證實這個紋路的確切含義,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考證。

後母戊鼎是在1939年的時候在河南安陽農田中被一位農民找到的。在此之前安陽已經有甲骨文的出土,人們開始意識到文物的重要性,開始自主地開展了搜查探尋文物,後母戊鼎就是被當地農民吳希增找到的。當時吳希增在田地裏用原始的探測金屬的探杆尋找文物,一直到探測到地下10米左右的時候感到到碰上了一個比土地硬的東西,把探杆拿上來之後,發現探頭上有了綠色的銅鏽,剛開始挖到的是鼎足,然後才看到整個器具,鼎口朝向東北方向,鼎耳隻有一個,另外一個在田地中並沒有找到,人們猜測很有可能是在被埋到地下之前就已經丟失了。

趣聞逸事

後母戊鼎

後母戊鼎的鼎腹部上刻有銘文“後母戊”而得名,字體大氣雄健,筆畫上鋒芒畢露,形態美好。後母戊鼎的鼎身與四足是整體鑄造的,鼎耳則是在鼎身鑄造成功之後澆鑄上的,所用原材料已經超過1000多千克,經過現代科技的研製,後母戊鼎的銅含量占84.77%;錫占11.64%、鉛占2.79%,製作比例基本符合戰國時期的鑄造名書《考工記·築氏》中的比例,由此可見我國青銅器的發展和文化的千年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