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最後(3 / 3)

愛新覺羅·溥儀委員是北京市人,是清朝末代皇帝(號宣統),以後又任偽滿洲國執政和皇帝。一九五九年特赦後,任政協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一九六四年任政協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愛新覺羅·溥儀、王耀武、廖耀湘三位委員在政協全國委員會任職期間,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社會主義祖國,不斷地參加學習,注意思想改造,對待工作勤勤懇懇,認真負責。他們生前都極為關心台灣回歸祖國的神聖事業,並為此而努力做了些工作。

炎熱的氣候裏,下午三點五十分,追悼會結束。緩緩西去的大轎車載著溥傑、李淑賢等十六位親友,護送溥儀的骨灰赴八寶山。四點二十分,眾親友在八寶山公共靈堂向溥儀的骨灰盒三鞠躬,再次表達了對後半生成為公民的愛新覺羅·溥儀的深深悼念。

翠竹搖曳,鬆濤陣陣。溥傑手捧溥儀遺像為前導,李淑賢隨後懷抱溥儀的骨灰盒,將其安放在八寶山人民公墓第一展室東側。當時,李淑賢與溥傑商議,決定請作者代為溥儀的新骨灰盒題字。一九八〇年六月二日,在八寶山展室內,一番斟酌後,我以稚拙的筆鋒,蘸著白漆在梨木雕漆的骨灰盒正麵留下了這樣幾行隸書:

全國政協委員 愛新覺羅·溥儀生於一九零六年正月十四日,歿於一九六七年十月十七日

一九八〇年五月十三日

這裏,生年襲用舊曆,而卒年卻采用了新曆。它的含義是:新與舊在溥儀身上得到了神奇的統一。他生在衰敗的清末,成了舊封建王朝的最後代表,而以新中國公民的身份逝世於新時代。這豈止是一個人的生卒記載——溥儀的變化,分明是中國劃時代巨變的縮影。

“一九三”……我默默地望著溥儀骨灰盒上的編號,佇立良久。驀然,一個聯想湧入腦海,無論如何也難以擺脫。這個絕妙的“天賜”編號——似乎概括了他的一生!

“一……九……三……”

“一”位普通的公民安息在這裏,他逝世於人民醫院的“九”號病房,生前曾“三”次稱“帝”——,“三”歲時便做了風雨飄搖之中的清朝末代皇帝,然而,“九九歸一”,他終於成為了新中國的一位普通公民。我並不“迷信”,倒相信,骨灰盒上的編號,純出於偶然,但是“一九三”的命運落在他的身上,卻絕非偶然。

他以一位獲得新生命的見證人的身份,向世人(這裏無國度的概念)述說:這個數目字,就反映滄桑變化而言,早已鐫刻在了曆史的裏程碑上!《三字經》開篇第一個莊嚴的字——“人”的含義,以及最早見於《周易》中那個神秘莫測的“九”的組合,已為愈來愈多的世人所揭示。

曆史的沉思是雋永的。也許追憶本書開頭的“引子”會使人有所回味。這裏,無妨重複溥儀生前的一句話:

“我再說一遍,在人道主義的光輝下,我獲得了人的尊嚴,開始懂得了人生的樂趣!”

啊,廣袤的土地,古老的民族,在呼喚重新認識人的價值!

然而,曆史的教訓是深刻的……若哲學隻是作為思辨的工具,而非大棒;若健全法製起初就作為立國之本,而非恃於人治;若致力於民主建設,而非依恃某些“運動”以摧毀“複辟基礎”……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會減卻多少令人痛悔的噩夢?曆史已經也正在證實這一點:何時,人的價值真正得到確認、尊重,社會便有光明,就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也就能夠幻術般地化腐朽為神奇——溥儀靈魂的新生即是無可辯駁的明證!反之,則將可能釀成令人遺憾的曆史悲劇乃至“浩劫”。

倘有疑問,那麼,無妨探究一下他那骨灰盒上奧秘而又普通的數目字,以及他成為公民而凝聚了豐富內涵的平凡生活——

愛新覺羅·溥儀的後半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