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千古評說(5)(1 / 3)

嘉慶、道光以來,豈盡雍正、乾隆之舊。大抵法積則敝,法敝則更,要歸於強國利民而已。自播遷以來,皇太後宵夜焦勞,朕尤痛自刻責。深念近數十年積習相仍,因循粉飾,以致成此大釁。現正議和,一切政事尤須切實整頓,以期漸圖富強。懿訓以為取外國之長,乃可補中國之短;思前事之失,乃可作後事之師。自丁戊以還,偽辯縱橫,妄分新舊。康逆之禍,殆更甚於紅拳。迄今海外逋逃,尚以富有、貴為等票誘人謀逆。更藉保皇保種之妖言,為離間宮廷之計。殊不知康逆之談新法,乃亂法也,非變法也,該逆等乘朕躬不豫,潛謀不軌。朕籲懇皇太後訓政,乃拯朕於瀕危,而鋤奸於一旦。實則翦除亂逆,皇太後何嚐不許更新;損益科條,朕何嚐概行除舊。執中以禦,擇善而從,母子一心,臣民共見。今者,恭承慈命,一意振興,嚴禁新舊之名,渾融中外之跡。我中國之弱,在於習氣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傑之士少。文法者,庸人藉為藏身之固,而胥吏倚為牟利之符。公事以文牘相往來而毫無實際,人才以資格相限製而日見消磨。誤國家者在一私字,困國家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學西法者,語言文字、製造器械而已。此西藝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居上寬,臨下簡,言必信,行必果,我往聖之遺訓,即西人富強之始基。中國不此之務,徒學其一言一話、一技一能,而佐以瞻徇情麵、自利身家之積習。舍其本源而不學,學其皮毛而又不精,天卜安得富強耶!總之,法令不更,痼習不破;欲求振作,當議更張。著軍機大臣、大學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國大臣、各省督撫,各就現在情形,參酌中西政要,舉凡朝章國故,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政財政,當因當革,當省當並,或取諸人,或求諸己,如何而國勢始興,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備始修,各舉所知,各抒所見,通限兩個月,詳悉條議以聞。再由朕上稟慈謨,斟酌盡善,切實施行。自西幸太原,下詔求言,封章屢見。而今之言者,率有兩途:一則襲報館之文章,一則拘書生之成見,更相笑亦更相非兩囿於偏私不化;睹其利未睹其害,一歸於窒礙難行。新進講富強,往往自迷本始;迂儒談正學,又往往不達事情。爾中外臣工,當鑒斯二者,酌中發論,通變達權,務極精詳,以備甄擇。惟是有治法尤貴有治人。苟得其人,敝法無難於補救;苟失其人,徒法不能以自行。流俗之人,已有目短,遂不願人有一長。以拘牽文義為認真,以奉行故事為合例,舉宜興宜革之事,皆坐廢於無形之中;而旅進旅退之員,遂釀成此不治之病。欲去此弊,其本在於公而忘私,其究歸於實事求是。又改弦更張以後,所當簡任賢能上下交儆者也。朕與皇太後久蓄於中。事窮則變,安危強弱全係於斯。倘再蹈因循敷衍之故轍,空言塞責,省事偷安,憲典具存,朕不能宥。將此通諭知之。

此諭指康有為所謂新法,“乃亂法也,非變法也”,“翦除亂逆,皇太後何嚐不許更新;損益科條,朕何嚐概行除舊”?如今皇太後和皇帝“母子一心”,“一意振興”,實行變法,“事窮則變,安危強弱全係於斯”!此諭還限期要求朝廷百官、駐外使臣、各省督撫就如何變法各抒己見。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三月初為“變通政治,力圖自強”,下令成立以慶親王奕劻、大學士李鴻章等人組成的“督辦政務處”。七月,下令自明年起科考取消八股文。八月初,下令整頓京師大學堂,將各地原有書院改成學堂,要求各省城設大學堂,各府設中學堂,各縣設小學堂。又命各省選派學生,以官費送出國留學,學成後將分別賞給進士、舉人的頭銜。廢除八股文而代之以策論,改舊式書院為新式學堂,戊戌政變後即被慈禧否定,現重新恢複。各省派遣公費留學生,則是百日維新還未提出過的。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二十日,慈禧離開西安的前四天,又發懿旨,表示要堅決變法:“變法一事,關係甚重”,“朝廷立意堅定,誌在必行。”“爾中外臣工,須知國勢至此,斷非苟且補苴所能挽回厄運,惟有變法自強,為國家安危之命脈,亦即中國民生之轉機。予與皇帝為宗廟計,為臣民計,舍此更無他策。”

慈禧為首的清廷在這個時候決意變法,當然首先有討好列強、博取其信任,以期早日簽訂和約的用意。買辦官僚盛宣懷看到前引變法上諭後即說:“今兩宮一心,已飭議行新政,將來中外必能益加修睦,悉釋前嫌。”他為清廷草擬致列強政府的信稿中這樣寫道:“敝國現議實行新法,正期圖報各大國之惠於後日。”正式發出的國書中“實行新法”四個字改成了“力行實政”。這些都清楚地反映出新政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