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自幼生長在金朝國都中都(今北京),當時中都是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金國統治者把大批南方的文人和經書都集中到此。耶律楚材出身於官宦家庭,因而有機會接觸到漢文化的儒家經典。
幼年的楚材聰明好學。有一次,楊氏看小楚材學習的時間很長了,就領著他到後花園散步,花園裏其他的小孩都在追逐玩耍,母親對耶律楚材說:“你去和小夥伴們玩吧,我到書房中等你。”說完楊氏就回書房了。一會兒,小楚材就跑進書房。楊氏問:“你怎麼這麼快就回來了?”楚材說:“媽媽,你教我的漢字我還沒練完呢!等我練完了再去玩。”楊氏用手摸著楚材的腦袋,眼淚掉了下來。這一年,耶律楚材才7歲。
從13歲開始,耶律楚材大量閱讀了中國曆史上的《詩經》、《尚書》、《論語》、《易》、《春秋》等文史哲經典著作。到了17歲,已經是“書無所不讀”,並且文章也寫得很好。他經常到家鄉附近風景秀麗的玉泉山一帶遊玩,玩到高興處往往寫詩作文抒發胸懷。玉泉山華岩殿後麵有一個七真洞,洞裏曾留下他刻寫的不少詩詞。
幼年喪父,耶律家的衰落,對耶律楚材的成長當然要發生很大的影響。耶律履雖然官居宰相之職,俸祿可能很優厚,但他平時仗義疏財,樂善好施,受到人們的稱讚,“文獻陰功絕比倫,昆蟲草木盡承恩”,卻不善於置家,一旦去世,竟然沒有給家人留下一份可觀的遺產。後來,耶律楚材在自己的詩中回憶他的父親:“入仕三十年,廟堂為柱石,重義而疏財,後世遺清白。”不會完全是假話,“我考文獻公,清白遺四壁”,大概確實是沒有很多遺產的。盡管這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某種程度的拮據和不便,有時不免感歎“餘生歎不辰”,但貧困的生活也能磨煉有誌者的意誌,“貧困誌不渝,未肯忘平昔”。耶律楚材表示堅決要幹出一番事業來。
耶律楚材在父親去世後,經濟狀況雖然不太好,但學習的條件還是優越的,經過他的艱苦努力,短短幾年中,竟然學到了不少知識。據說,他博覽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曆、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而且文思敏捷,下筆為文,奮筆直書,很少改動,好像頭一天就作好了似的。
楚材雖然幼年喪父,靠母親楊氏撫養長大,但畢竟是宰相門第,父親在世時又受到皇帝高度重視,所以,仍有一些高官顯宦常與他們家來往。這些人經常談起官場上的事情,加上楚材自己對社會現實、百姓生活的觀察,激發了他為國為民做一些事情的願望。而當時走上官場的唯一捷徑就是參加科舉考試。按照金朝的製度,宰相一級官員的兒子,可以通過考試在中央尚書省擔任官職。耶律楚材基於自己的學問與個性,不願意依靠父親的餘蔭,參加那種含有照顧意味的考試,而決心和所有的舉子一樣進行公平競爭。這件事被皇帝完顏璟知道後,特意把楚材叫去考問他的學問根基與治國方略,感到很滿意,並降旨讓他參加正常的進士科舉考試。進士科舉考試是封建時代選用人才的最高考試形式,楚材於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年)參加了這種考試。同試者有17人,獨楚材的試卷對答最好,一舉考中了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