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年僅17歲即科考得中,金貞祐元年(1213年),他出任“同知開州事”,當了一個州的副長官。耶律楚材正式進入仕途了,然而這條道路並非十分通暢平坦的。當時,官場已經非常腐敗,真正有才幹的人是很難得到重用的。耶律楚材在一首詩中曾經談到他的侄兒耶律正卿,“學書寫盡千林葉,習射能穿百步楊”,文武雙全,完全靠自己的本事,“曾陪劍佩待明昌”,當上了章宗的侍衛,可是仍然不被重用,結果還是“榮枯枕上夢黃粱”。耶律楚材自己當然也不會有更好的遭遇,盡管他工作得很努力,仍然隻不過是一個開州同知,除了協助知州處理一些日常事務外,實際上沒有多少事情可幹。這對一個誌欲“輔翊英主”,精力旺盛的青年來說,當然會感到生不逢時,前途渺茫,心灰意冷了。
當時,正值金國內外交困,走向衰落。內部官場腐敗,人民生活貧困;外部除南宋政權的壓力外,北方草原的蒙古民族悄悄強盛起來。在耶律楚材考中進士的那一年,蒙古孛兒隻斤氏的鐵木真統一了蒙古民族,建立了強大的蒙古汗國,被尊稱為成吉思汗。
耶律楚材可能沒有想到,就是這個被尊稱為“成吉思汗”的鐵木真,後來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
當蒙古汗國建立時,在它的南部,東方是金國,西方是西夏,江淮以南是南宋,恰成三足鼎立之勢。成吉思汗最初的主要目標是進攻金國,但從戰略上考慮,如果先征服了西夏,便可切斷金的右翼,打通西征的通道,消除攻金的後顧之憂,同時也可以獲得農區作戰和攻城的經驗。因而,在成吉思汗攻金之前,曾三次用兵西夏,迫其臣服。後來西夏乘蒙古主力攻金和西征時,又屢次叛蒙,成吉思汗再征再服,先後征討六次,費時22年,終於在成吉思汗逝世前將西夏夷滅,可謂曠日持久。
西夏是黨項族建立的國家。黨項在隋、唐時就很活躍,唐末逐漸強大,為唐守夏州。到宋太宗時,黨項首領李繼遷叛宋降遼,此後利用宋遼矛盾,謀求獨立發展。李繼遷之孫李元昊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先後拓地至涼、甘、肅、瓜、沙等州,於1038年稱帝,國號大夏,世人多稱西夏,另外也常被稱為河西、唐兀惕、唐古等。蒙古語因發音關係,把“河西”讀為“合申”。西夏的首都在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市),統治範圍包括今寧夏全部、甘肅大部、陝西北部和內蒙古西部。
成吉思汗經過調查,認為西夏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經濟文化比較發達,但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奢侈腐化。在金滅遼後,西夏雖又稱藩於金,但雙方關係並不融冶。這些都是征西夏的有利條件。
1205年,成吉思汗以王罕之子桑昆逃入西夏為借口(其實桑昆並沒有正式入境,西夏也不敢收留他),攻破西夏邊境兩痤小城,擄走一批財物。這次試探性的進攻,使成吉思汗了解到攻城作戰的艱難,為大規模入侵堅城深壘的農耕國家鍛煉了部隊,等於一次實戰演習。
西夏統治集團麵對強敵,不思振作,隻把興慶府改稱中興府,內部矛盾更為激化。夏襄宗李安全於1207年廢掉堂兄李純祐,奪取王位,請封於金。成吉思汗以新主即位,不來告喪為由,遣使逼西夏納貢稱臣,李安全不從,成吉思汗便親率大軍南下。
蒙古軍先包圍西夏北部兀拉海城(約在今阿拉善右旗境內),派人入城勸降被拒絕,成吉思汗便下令攻城。由於缺乏攻城經驗,連續四十多天未攻下。傳說成吉思汗向守城主將提出奇怪要求;若交出千隻小貓和萬隻燕子,即可解圍撤兵,守將照辦。成吉思汗便將這些貓、燕子尾部拴上浸過油的麻絮,點火放入城中,致使城內處處起火,蒙古軍趁亂取城。此後,蒙古軍又在西夏攻掠五個月,滿載而歸。
1209年(一說1210年)秋,成吉思汗再次從兀拉海攻入西夏,西夏軍抵擋不住,蒙古軍攻破克夷門(賀蘭山關口,距西夏都城中興府僅四十公裏),俘西夏主帥嵬名令公,進而包圍中興府。李安全一麵親督將士死守,一麵向金國求救。金帝卻認為“敵人相攻,吾國之福”,采取隔岸觀火的態度。
李安全依靠高城深塹,拚死抵抗,蒙古軍久攻不下。成吉思汗利用黃河漲水之機,令士兵引黃河水灌城,使中興城內外變成一片澤國,蒙古軍也無法攻城,雙方僵持不下。成吉思汗改變策略,派人入城招降。李安全自知難以抵擋,遂與蒙古訂立城下之盟,同意年年納貢,聯蒙抗金,並將自己的女兒察合公主獻給成吉思汗,蒙古軍也釋放了嵬名令公。
此時,成吉思汗念念不忘的一件大事,便是進攻金國。蒙金結怨的原因很深,需從頭慢慢交代。
金國是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後來被尊為金太祖)於1115年建立的國家。最初偏居於北方的按出虎水(今黑龍江哈爾濱市南阿什河)地區,後來逐漸強大,向南發展,於1125年滅遼,兩年後又滅北宋,統一了中國北方。金熙宗在位時(1135—1148年)酗酒失政,1149年完顏亮(海陵王)謀害金熙宗,自立為帝。他屠殺宗室,排斥異己,並於1153年從上京會寧府遷都到燕京,稱中都(今北京)。完顏亮又連年征兵大舉侵掠南宋,搞得全局騷動,“號泣動乎鄰裏,嗟怨盈於道路”(《金史·兵誌》),終於被部下所殺。烏祿乘機在東京(今遼寧省遼陽市)稱帝,世稱世宗。金世宗在位近三十年,其間內外安定,被人稱為“小堯舜”。然而到金章宗時期(1189—l208年),國勢開始走下坡路。統治集團腐朽糜爛,各級官吏營私舞弊,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趨於激化,社會動蕩不安,各民族人民起義不斷。
金朝的軍隊也日益失去尚武精神,散漫腐敗。女真統治者為了控製各民族人民的反抗,將其基本武裝力量猛安(千戶長)、謀克(百戶長)分遷各地,與民雜居,稱為軍戶。軍戶在各地兼並土地,高價逼租,形成一個既不務農,又不習武的特殊階層,加上將帥多用自幼驕奢的世襲貴族,一遇戰鬥,心存怯懦,望塵先奔,故猛安、謀克已毫無戰鬥力。而由其他民族組成的乣軍,也與女真統治者離心離德,甚至邊防堡寨也無人防守。
金章宗時,又連續發生自然災害,水、旱、蝗災之外,黃河三次決堤,統治者束手無策,國內一片混亂。這種外強中幹的局麵,客觀上提供了蒙古侵金的有利時機。
蒙古與金發生關係是在成吉思汗的曾祖合不勒汗時期。當時金國的皇帝是金太宗完顏晟(1123—1135年在位),他想籠絡合不勒汗,便派人請合不勒汗到金國宮中,設宴招待。在這次著名的宴會上,合不勒汗抓住金帝的胡子,肆意戲弄,導致蒙、金關係迅速惡化,金帝便利用塔塔兒部幾次攻打蒙古。
合不勒汗死後,其弟俺巴孩汗繼位,塔塔兒人借他送女兒出嫁之機將他抓住,送到金朝,金朝皇帝將俺巴孩汗釘在“木驢”上處死,才算出了一口惡氣。
此後合不勒汗之子忽圖剌汗繼位,他決心為父報仇,不斷襲擊金朝邊境,趕跑金朝地方官吏,當時金國北方民謠唱道:“韃靼(指蒙古部)來,韃靼去,趕得官家(指金朝官員)沒處去。”金朝皇帝便下令大舉出兵圍剿蒙古部眾,並且規定:每三年向北方發兵一次,沿途見到蒙古男子就殺。這種殘酷的種族滅絕行為,曆史上稱為“滅丁”。
金朝的屠殺政策不但沒有生效,反而激起蒙古部眾的強烈反抗,蒙古人對金國更加“恨入骨髓”,與金兵作戰更加英勇,對金國邊境的襲擾也更加頻繁,搞得金國上下不得安寧。
金國對北方各部族長期以來實行的策略是挑撥、煽動,分化瓦解,以夷製夷。常常是拉一部、打一部,再配合以武力剿殺。後來蒙古各部勢力越來越強大,金朝分化瓦解和武力屠殺均感無能為力,遂轉攻為守,花大量人力物力,在全國征調民夫,於蒙金交界處修築長城,當時稱為“界壕邊堡”,又稱“邊牆”。這項工程極為巨大,東北起自達裏帶石堡子(今內蒙古莫力達瓦旗北),經鶴五河堡子(今科爾沁右翼中旗東北)、魚兒泊(今達賴湖),逶迤向西,分為二道,一至淨州(今四子王旗城堡子村),一至夾山(今呼和浩特西北),全長約三千多裏,曆時數十年,直到1198年才基本建成。可見金對蒙古各部的恐懼和無奈。
金長城修好之後。雖然暫時緩解了與蒙古的衝突,但金與塔塔兒的關係又趨惡化。成吉思汗剛剛崛起時,正處於這一時期。他雖然時刻不忘與金朝有殺父殺祖的世仇,並“忿其欺淩”,但為了減少敵手,發展勢力,不得不委曲求全,保持對金的臣屬關係,甚至主動出兵協助金軍夾攻塔塔兒部。這項聰明的策略,使成吉思汗得到了不少好處,一是借助金朝力量,打擊削弱了最危險的仇敵塔塔兒部;二是獲得了金朝封授的“劄兀惕忽裏”官號。不但抬高了自己的身價,樹立了威信,而且使他可以用金朝命官的身份,合理合法地擴大勢力。成吉思汗嚐到了與金國搞“統一戰線”的甜頭,在此後的十餘年中,總是故作姿態地年年向金朝進貢,表示出一種臣服的樣子。同時又利用各種渠道和手段,刺探金國的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麵的情報,一旦時機成熟,便要發動攻金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