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年成吉思汗進攻西夏,從戰略上是拆除金國的西北屏障,為攻金掃平道路。同時,成吉思汗又掃除殘敵,鞏固後方;招降汪古部,建立攻金前沿陣地;還積極招撫金的戍邊部將以策反金軍內部等。經過長達五六年的準備,攻金的大時機已經成熟。而金衛紹王雖早已知道蒙古力圖反金,卻自以為泱泱大國,不把新興的蒙古放在眼裏,而將主要軍力配置於金宋邊界,甚至當邊將納哈買住報告北邊吃緊時,竟以“擅生邊隙,擾亂軍心”之罪將其下獄。內政的腐敗,國力的削弱,軍隊的無能,再加上不做積極準備,失去戰略主動,金在與蒙古的戰爭中已注定要失敗了。
盡管如此,金國畢竟是有近百年曆史的中原大國,成吉思汗在多年的戰爭實踐中已經深深懂得了戰前準備工作的重要性,真正要以小伐大,不能不小心謹慎。
成吉思汗圖謀伐金,準備時間之長,搜集情報之多,軍事部署之慎重,都集中體現著他的軍事思想。
在作戰準備方麵,成吉思汗首先抓了蒙古軍的休息和整頓。他認為:蒙古立國後,接連進行攻夏和征服林中百姓等大的軍事行動,軍隊急需進行休息和整頓,人員、武器、裝備都需要補充,更需要針對金國的特點進行作戰技能訓練。因此他打破以往遊牧民族春天謀征伐,秋後戰馬肥壯再出師的慣例,決定在1210年秋冬將主力部隊進行大休整。他要求對每個戰士隨身攜帶的革製甲、兜、革囊、小帳、鍋、弓、斧、刀、矛、矢等都要按數補充;各千戶、百戶所轄的兵額馬匹也要按編製做到滿員,同時在嚴冬結合圍獵進行大練兵。全軍上下出現了兵強馬壯,行動敏捷,疾如飆至,動如山傾,來如天墜,去如電逝的生氣勃勃的景象。
同時,成吉思汗還十分重視鞏固後方的工作。為防止在自率主力遠征金國後,剛剛被消滅的諸部殘餘勢力死灰複燃,所以對諸部舊貴族嚴加控製,又特命大將脫忽察兒率兵三千,留守大後方,守護大汗的斡爾朵(宮廷),隨時鎮壓叛亂者。
與此同時,成吉思汗對金國進行了一係列周密的情報工作。他十分注意利用來往於蒙古、金、西夏之間的官員、使節、商人來收集金國的情報,了解其各方麵的情況。早在他與王罕結盟期間,金國曾向王罕派出過一位名叫耶律阿海的使節。成吉思汗打探到這位耶律阿海是契丹人,其祖父做過桓州尹,父親是尚書奏事官。作為遼的遺民,他對滅亡遼國的金朝有著一種本能的仇視,所以他雖然身為金國使節,內心並不忠於金國皇帝。成吉思汗感到此人可以利用,便主動找上門去,二人一見,談得十分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慨。耶律阿海佩服成吉思汗誌向高遠而又寬宏大度,便敞開心扉,向他詳細介紹了金國內部的情況:皇帝的昏庸、朝廷中的明爭暗鬥、各族軍隊間矛盾重重、軍事部署漏洞百出、將帥耽於安樂不治戒備等。這位耶律阿海似乎是一位頗有政治遠見的人物,他早有預見,估計到成吉思汗必將強大,而強大之後又必將攻金,於是主動表態:“金國之亡,指日可待。如果將來蒙古攻金,我願意做內應。”為表示鄭重,次年阿海還將其弟禿花交給成吉思汗,充任宿衛,兼作人質。成吉思汗喜出望外,為得到這樣一位熟知金國內情的“高級間諜”而興奮不已。後來,在成吉思汗發起攻金戰爭前夕,便召來耶律阿海,讓他留在身邊,參與軍機,出入戰陣,果然對滅金戰爭起了很大作用。
在成吉思汗的蒙古軍帳中,有不少來自各國的政治流亡者、商人,使他對各國情況了如指掌。其中對契丹人的招降納叛特別成功,因為契丹人所建立的遼國被金所滅,幸存下來的契丹人受到金國殘酷的民族壓迫,吃盡了亡國奴的苦頭。所以成吉思汗便利用各種渠道,策動契丹人離叛金國、投靠蒙古。其中有的留在金國,為蒙古提供情報,有的則成為攻城時的內應。有一位移剌捏兒,他是漢化了的契丹人,家居霸州(今河北霸縣),熟知中都及周圍關塞形勢。成吉思汗便派人懇切勸說,使他帶領百餘人來降,並向成吉思汗獻上攻金“十策”,均大有見地。成吉思汗便封他為霸州元帥,留在身邊,參與軍機。此人在攻金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蒙古將領譽為“賽因必闍赤”(好司書)。成吉思汗廣納降人,深受其利,從而奠定了其不計民族,不問國別,不拘一格重用人才的用人路線。
金國的戍邊將士和鄰近金國的國家、部族也是成吉思汗重要的情報來源。每當俘獲金國將士,成吉思汗都特別注意從他們口中探聽情報。另外,世代為金國防守長城的汪古部,更是成吉思汗極為重視的“金國監察哨”。汪古部首領阿剌兀思惕吉忽裏,曾向成吉思汗密告乃蠻部太陽罕將進攻蒙古的情報,成吉思汗為了報答,也為了進一步籠絡汪古部,所以封授他五千戶,並將女兒阿剌海公主嫁給他為妻。在攻金之前,成吉思汗又多次向汪古部了解金國西北邊防情況,讓他們派人深入金國刺探情報。汪古部根據成吉思汗的旨意,不但偵騎四出,而且積極聯絡為金國守衛西北邊牆的乣軍。乣軍的主要成分是金國征服的各少數民族將士,他們並不受金國皇帝的信任,所以頗有怨氣。汪古部了解到金國已調遣主力部隊分屯山後(今山西大同至河北張北一線),準備在成吉思汗入貢時將他捕殺,然後大舉深入蒙古進剿。這一重要情報,促使成吉思汗及早動手,親自率軍攻金。
除了利用各國、各部族的使節、商人、將士搜集情報外,成吉思汗還多次直接派出蒙古的“特工人員”。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叫作劄八兒,他是與成吉思汗同飲班朱泥河水的功臣,是長期跟隨成吉思汗的親信。此人精明能幹,記憶力特別強。成吉思汗任命他為赴金大使,搜集金國第一手資料,核實、補充其他渠道得來的情報。這位劄八兒果然不負厚望,不但完成了上述任務,而且還將他出使金國沿途所經的道路、山川險隘等軍事地理情況記得一清二楚,為後來成吉思汗確定進軍路線、選擇突破口提供了最準確的資料。
在某種程度上,成吉思汗自己也是一位“諜報大師”。他對自己所接觸過的金朝官員都進行認真分析、了解。即使在登上大汗之位後,仍每年親自赴金入貢。其實是利用向金朝進貢的機會,偵察虛實,並因此而發生了著名的唾罵完顏永濟事件。完顏永濟是金世宗第七子,封為衛紹王。金章宗時期,成吉思汗以向金國納貢為名,來到金國,金國對他早有警惕,不願讓他到中都,便派衛紹王到淨州(今內蒙古四子王旗境內),接受他的貢品,因而成吉思汗得以與他親自接觸。這是一位柔弱書生型的平庸王爺,成吉思汗對他印象很差,認為他愚蠢、笨拙、無知。衛紹王也憋了一肚子氣,回到中都便大說成吉思汗的壞話,慫恿章宗攻蒙古,未成。然而1208年金章宗去世,身後無子,完顏永濟繼位。新皇登基,仍然記著當年受到成吉思汗輕視的事,便派出使者到蒙古,要求成吉思汗跪拜受詔。成吉思汗立即親自召見使臣,本想詳細詢問金國宮廷和新皇帝的情況。當使者說明新皇帝是完顏永濟時,成吉思汗輕蔑地向南方(金國中都方向)吐了口唾液,藐視地說:“我以為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的,完顏永濟這等庸懦之輩也能做皇帝嗎?我豈能向他跪拜!”說罷,大袖一甩,策馬而去。從此蒙古與金的關係即正式宣告破裂。
成吉思汗所以如此翻臉,固然有瞧不起完顏永濟的因素,但真正的原因是自恃羽翼已經豐滿,有資格、有實力與金朝決一雌雄了。
金國衛紹王完顏永濟聽到使者彙報,說成吉思汗不但不跪拜受詔,反而南麵而唾,舊恨新仇湧上心頭,便陰謀策劃在成吉思汗入貢時,埋伏重兵,將他捕殺。不想這個消息被汪古部探得,成吉思汗遂決定先發製人。
1211年2月,成吉思汗在克魯倫河進行了獨特的戰爭動員,他按照蒙古習慣,獨自一人登上山頂,摘下帽子,把腰帶掛在脖子上,恭恭敬敬地祈禱上天。下山後他又進入宮帳,閉門三天不出。這三天之中,蒙古的軍民在宮帳周圍齊呼:“天神!天神!”直到第四天,成吉思汗才從宮帳中走出來,對歡騰的軍民大聲宣布:“長生天,賜給我們勝利吧!現在要出征,懲罰金人!”這種帶有濃厚宗教儀式意味的戰前動員,使蒙古軍民大受鼓舞。
3月,成吉思汗親率大軍離開克魯倫河大營南下,越過沙漠,進至汪古部駐地。當時已近4月,天氣轉暖。成吉思汗認為蒙古軍不適宜炎熱季節作戰,隻派者別率少數騎兵在金國西北邊防線上遊弋,進一步偵察金軍情況,選擇戰機。而成吉思汗自率主力在汪古部地駐夏,休養士馬,整軍訓練,準備入秋後大舉南進。
大兵壓境之後,金主衛紹王才知事態嚴重,他一方麵遣西北路招討使粘合合打求和,成吉思汗不許;另一方麵積極備戰,加強西北方麵的軍事部署。4月,任命平章政事(相當於丞相)獨吉思忠(即千家奴)為主帥進駐撫州(今興和縣境);副帥是參知政事(相當於副相)完顏承裕。他們一到任,便抓緊新修烏沙堡(在今興和縣境內)等邊堡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