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得此最新信息,迅速製定了作戰方策:蒙古軍主力兵分左、右兩翼,以鉗形攻勢撲向金國,使其首尾不能相顧;同時選擇烏沙堡為首戰之地,破堡打援,以求初戰告捷,鼓舞士氣。
根據上述部署,剛剛入秋,成吉思汗便自率左翼軍向東南挺進,行軍中以歸附蒙古的原金國使者耶律阿海和汪古部首領為向導,以大將者別為先鋒,直撲金軍邊防要塞烏沙堡和烏月營(在烏沙堡西南,為支援烏沙堡的基地),一部攻堡,另一部打援,均大獲勝利。蒙古軍攻下兩堡,守堡主帥獨吉思忠敗走。金軍大將郭寶玉率軍來援,被蒙古軍包圍於野外,繳械投降。郭寶玉投降蒙古後,成吉思汗多次召見,問以伐金之策,郭寶玉深受感動,為他提出了許多重要建議。
烏沙堡雖不是大地方,但第一仗打好了,對蒙古軍是一個極大的鼓舞,也使蒙古將領認識到金國長城之固不過如此,堅定了勝利信心。首戰告捷,成吉思汗遂乘勝奪取了撫州、桓州(今內蒙古正藍旗西北)、昌州(今太仆寺旗西南)。
金帝聞報大怒,1211年8月以獨吉思忠失機戰敗,撤職問罪,詔以完顏承裕(又名胡沙)為主帥抵禦蒙古軍。完顏承裕見蒙古軍勢力太盛,不敢正麵抗擊,從撫州退至宣平(今河北張家口西南),胡沙在這裏集中了金軍主力三十萬人(一說四十萬,看來均有誇大),屯兵於天險野狐嶺(在今河北萬全縣膳房堡北)一帶。縣中土豪請求以士兵為先鋒,以行省兵為後援,胡沙不敢用,隻是打聽逃跑的小路,令土豪們嗤之以鼻。當時,胡沙的軍師巴古典、桑臣二人也向他建議:“成吉思汗剛剛占領撫州,立足未穩,若乘其不備,用精騎攻之,可以獲勝。”胡沙毫無主動出擊的勇氣,自然不敢采納此計,還說這是危險之道。不僅如此,胡沙反而派部將石抹明安去蒙古軍營,責問他們為何不宣而戰,真是書生氣得可笑。石抹明安一去蒙古軍營,不但沒有責蒙舉兵,反而降於蒙古,將金兵虛實盡告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聽了石抹明安的情報,仍然保持慎重態度,又派部將察罕率騎前往野狐嶺偵察,得知野狐嶺金軍前鋒將領定薛所部,士氣確實低落,戰前準備亦差,於是命察罕率部鼓行而前,大破定薛所部。對究竟是誰先動手,還有另一種說法,即金國將領對蒙古軍進行了突然襲擊,成吉思汗急令正在吃飯的士兵倒掉鍋裏的食物,起而應戰。
蒙古軍先鋒木華黎策馬橫戈,大呼陷陣,直衝敵人大營,成吉思汗繼以諸軍並進,殺傷金軍無數。拉施德《史集》形容道:“金兵被殺戮之多,致使屍體到後來還使草原散發出很大的臭氣。”
胡沙的主力在蒙古軍猛攻下,棄屍而逃,潰不成軍,紛紛竄到會河堡(今河北萬全西南)。而這正是蒙古鐵騎發揮野戰特長的好時機,於是各路騎兵乘勝進擊,成吉思汗也親選精騎三千人,突入敵陣。蒙古騎兵在金兵潰退的隊伍中往來馳突,隻殺得大地上死者枕藉,屍橫遍野。胡沙所率的30萬精銳部隊一敗於野孤嶺,再敗於會河堡,自己也無法指揮,隻身逃入宣德城(今河北宣化),又從宣德逃回中都,後被金主免職。屠寄《親征錄》說:“金之良將精兵,大半盡於是役。”蒙古軍終於取得了攻金後的第一個大勝利。蒙古軍許多老將士很久以後還以參加過野狐嶺戰役為榮,談起來眉飛色舞。
9 月,蒙古大軍繼續前進,克宣德,進抵居庸關北口(今北京八達嶺)。大將者別見金兵守關甚嚴,關隘險峻難攻,便采用調虎離山之計,佯裝退卻,引誘守關金兵出關來追,退至雞鳴山嘴(在今宣化境內),突然返身迎敵,乘勝奪取居庸關。成吉思汗也隨之進關,駐蹕於今昌平西二十裏的龍虎台。於是大軍直撲金之都城中都。
蒙軍屯兵中都城下,麵對中都高大的城牆和壁壘、深池,初入中原的蒙古騎兵大感新奇,一籌莫展。這時中都士卒尚有勇氣出城迎敵,拚死抵抗,城上大炮接連轟擊,城外又陸續有兵來援。者別為避免傷亡過重,遂於12月撤兵而去。
成吉思汗眼看奪取金國都城一時難以奏效,便臨機應變,不為堅城牽製更多力量,而發揮騎兵快速機動特長,分遣諸將攻略中都周圍州縣村鎮,擄得大批人畜、馬匹,財物後撤軍北歸。
由成吉思汗三子術赤、察合台、窩闊台統率的右翼軍團,在汪古部首領阿剌兀思惕吉忽裏的導引下,包抄金軍後路,迅速攻下金國的淨(今內蒙古四子王旗)、豐(今呼和浩特東白塔村)、雲內、東勝(均在今托克托縣境內)、武(今山西五寨縣境內),朔(今山西朔縣)諸州縣。隨後大軍直攻金西京(今山西大同)。西京守將胡沙虎紇石烈執中,與另一守將抹然盡忠不和,又懼蒙古強兵,未經戰鬥便率兵七千棄城而逃。途中遇到蒙古軍,又拋棄部卒,隻率親兵回到中都。
至此,蒙古軍第一次攻金宣告結束,此戰可謂戰果累累,不但抄掠了大批財物,而且搶去了金雲內州群牧監所有的馬匹。據說有幾百萬匹,這使金國重建騎兵的可能化為泡影。另外,除郭寶玉、石抹明安外又有漢人將領戚寧(今興和縣)城防千戶劉伯林降蒙。
金人這次大敗,不但暴露了金主的庸懦和將帥的無能,而且引起了各方麵的反應,南宋、西夏均躍躍欲試,乘機攻略金國邊地。特別是遼東的契丹人,也在耶律留哥領導之下舉起叛旗,不久歸附蒙古,使金喪失了發祥之地。
成吉思汗初次伐金,開創了此後若幹年慣用的戰略:雖多次攻入長城,卻不去占領城市和土地,隻是大掠財物人口,把金國一次次掏空,直至無力抵抗。此後,皇太極率清兵攻明,也是這種作風。這種戰術,充分發揮了蒙古騎兵善於快速作戰的特長。任憑金朝有多少兵,把守各城時總會把兵力分散得不堪一擊。而蒙古軍則可以以多勝少,以大吃小。這一點金國的右丞相徒單鎰也已看到,曾對金主說:“自用兵以來,彼聚而行,我散而守,以聚攻散,其敗必然。”(《金史·徒單鎰傳》)成吉思汗攻金的戰術真可謂聰明至極。
1211年首次攻金的勝利,大大鼓舞了成吉思汗戰勝金國的信心。時隔不到一年,1212年的秋天,成吉思汗再次興兵南下,這次仍然是分兵兩路,行軍路線也大體與上年相同,但兩路軍的主帥卻換了人;東路由者別率領,直指遼東,目標是攻取金之東京(今遼寧省遼陽);西路則由成吉思汗親自統率,向西京(今山西大同)撲去。這種戰術,是正麵避開金國中都,而攻其兩翼,分散消耗敵軍力量,為以後正麵進攻中都創造有利條件。
先說成吉思汗親率的西路軍,這次已是熟門熟路,越過陰山,連破昌、桓、撫諸州,再圍西京。其戰術仍然是圍城打援,命一部分兵力包圍西京城,而主力部隊卻埋伏於西京東北方向一座被稱為“密穀山”(一寫作“墨穀口”)的山林中等待時機。
在圍攻西京之戰打響後,形勢正如成吉思汗所料,金軍元帥左都監奧屯襄率師馳援西京,恰好經過蒙古軍埋伏的密穀山口。成吉思汗一聲令下,蒙古軍鐵騎伏兵四起,將這支援軍全部殲滅,僅奧屯襄一人逃回中都,當然也被革職除名。
成吉思汗殲滅馳援之敵,又揮軍攻城,終因缺乏攻城機械而難以奏效。西京守軍抵抗頑強,戰鬥十分激烈。成吉思汗親自到城下督戰,不幸被流矢射中,不得不下令撤圍。而西京守將抹然盡忠,因功進官三階。
回師途中,成吉思汗又命四子拖雷和駙馬赤古再次攻破德興、宣德(今宣化),毀其城樓工事。無意中發現宣德城裏藏有大批美味葡萄酒,喜出望外,當然要統統運走,大快朵頤了。宣化葡萄酒之出名,蓋由此時。
再說者別的東路軍,從堅冰上渡過大淩河、遼河,如入無人之境,直指東京(今遼陽)而去。但東京城防十分堅固,者別攻城失利,便又設法智取。
者別佯裝“敗逃”至五百裏外,東京守軍放鬆了警惕。蒙古遊騎在途中俘虜了一名由中都派往東京的傳詔使,者別即命蒙古士兵喬裝改扮,詐傳朝廷有旨,東京守將開門迎使者入城,蒙古精騎緊隨“使者”之後衝殺入城。城中金軍十萬人全部被俘,者別又縱兵在東京一帶大掠月餘,然後順原路滿載而歸。
耶律楚材初涉官場就碰到這種動蕩不安的局麵。當初的滿腔熱情在現實麵前碰了壁。他看到金國一天天走向衰敗消亡,國家不成為國家,蒙古騎兵步步緊逼,攻城略地,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嚴重損害,自己身居官位又罕有有所作為,感到非常苦悶。但他還是遵循著中國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思想的,即順利有條件時盡量辦些利國利民的事情,窮困沒有條件時要保持自己清白的精神。因此,他繼續堅持燈下苦讀,一方麵充實提高自己的學問,另一方麵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苦苦思索著自己的出路,在這人生重大抉擇關頭,自己到底如何走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