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書令國初時扈從西征,行五六萬裏,留西域六七年,有《西遊錄》述其事,人所罕見,因節略於此。
公戊寅春三月,
元太祖十三年也。
出雲中,
《湛然居士集》有《過雲中贈李尚書詩》。
抵天山,
《漢書·西域傳》:“卑陸國,王治天山東幹當國。”晉灼《武帝紀注》曰:“天山近蒲類國,去長安八千餘裏。”師古曰:“天山即祁連山。”祁太史韻士《西陲要略》曰:“哈密之山,即天山。山之北三百餘裏為巴裏坤,柳穀水在城東北,源出天山,藉資灌田焉。”
涉大磧,
宋程大昌《北邊備對》曰:“大漠,言沙磧廣莫,望之漠漠然。漢以後史家變稱為磧。磧者,沙積也。其義一也。”《大唐西域記》:“龜茲西行六百裏,經小磧,至跋祿伽國。”
逾沙漠,
祁韻士《萬裏行程記》雲:“安西州,舊名大灣,後複設安西府,今改為州。出北門五裏許,過一涸河,即入沙磧。土人呼為戈壁,即古瀚海也。地以沙石為骨,如熔煉而成膚。”
達行在所。
此指元太祖和林之行在,邱處機《西遊記》所雲“皇帝舊兀裏多”者也。《西遊記》:“辛巳六月廿八日,泊窩裏朵,漢語行宮也。”又稱為乃滿國兀裏朵,蓋太祖滅乃蠻後,即置行在於此,以便西伐也。
明年,
己卯年也,是為元太祖十四年。
大舉西伐,道過金山。
《北邊備對》曰:“金山,隋唐間突厥阿史那氏,得古匈奴北部之地,居金山之陽。”案:《湛然居士集》卷一有《過金山用人韻詩》。《西域釋地》雲:“烏魯木齊博克達山,三峰峭拔入雲,山腰有潭,周十餘裏,土人稱海子。山南有俗所呼七個達阪者,即此。”按:《唐書》西州交河縣,北行經柳穀,度金沙嶺,至北庭都護城。又按:杜甫詩注:“自交河北行八十裏,至龍泉館,北入穀百三十裏,經柳穀,度台沙嶺,百六十裏,經石會漢戍,至北庭都護府。”今烏魯木齊為唐北庭都護故治,土魯番為西州古治,以相距道裏考之,此“達阪”即所謂金沙嶺。今嶺畔有陟坡,沙子細碎,滑馬足,“金沙”、“台沙”之名當以此。《皇輿西域圖誌》雲:“按今阿勒坦為古金山,《唐書》稱阿史那氏居金山之陽,裴羅西超金山者,是也。”
時方盛夏,雪凝冰積,斫冰為道。鬆檜參天,花草彌穀。金山而西,水皆西流入海。
金劉祁《北使記》:“出北界,行西北向,地浸高,並夏國。前七八千裏,山之東,水盡東;山之西,水亦西,地浸下。”祁韻士《西陲要略》雲:“新疆諸水,分流異趨,南路之水皆東流,出自南北山中,若喀什喀爾之烏蘭烏蘇、葉爾羌之玉河、和闐之哈喇哈什、玉隴哈什二河,烏什之瑚什奇、阿克蘇之渾巴什、庫車之渭幹、喀喇沙爾之開都,悉東會於土魯番之羅卜淖爾。凡南北山積雪融化之水,皆入之。湓淪渟蓄,伏流地中,即古蒲昌海也。北路之水,若伊犁諸河多西流,塔爾巴哈台之額爾齊斯諸河多東流,烏魯木齊之瑪納斯河多北流,或歸入淖爾,或流經葦湖,或伏入沙磧,以及雪融會合之水甚多。”
其南有回鶻城,
《元史·西北地附錄》曰:“畏兀兒地。至元二十年,立畏兀兒四處站及交鈔庫。”《明世法錄》曰:“火州,元號畏兀兒。東七十裏,距柳陳城西百裏,為土魯番,即古高昌國治。”案:《遼史·兵衛誌》:“屬國軍有回鶻,有甘州回鶻,有沙州回鶻,有和州回鶻。”此和州回鶻城也。宋洪皓《鬆漠紀聞》曰:“回鶻、甘、涼、瓜、沙,舊皆有族帳。惟居四郡外地者,頗自為國,有君長。”
《西使記》曰:“龍骨河複西北行,與別失八裏南以相直,近五百名別石把,
裏。”《元史·西北地附錄》曰:“別失八裏。至元十五年,授八撒察裏虎符,掌別失八裏畏吾城子裏軍站事。十七年,以萬戶綦公直戍別失八裏。十八年,從諸王阿隻吉請,自太和嶺至別失八裏,置新站三十。二十年,立別失八裏和州等處宣慰司。二十三年,遣侍衛新附兵千人屯田別失八裏,置元帥府。”《明史·西域傳》雲:“別失八裏,西域大國也。南接於闐,西抵撒馬兒罕,東抵火州,北連瓦剌。元世祖議宣慰司。”《西遊記》作“鱉思馬大城”。歐陽玄《高昌契氏家傳》:“北庭者,今之別失八裏城。”
有唐碑。
《西遊記》曰:“北庭端府。景龍三年,楊河大都護有德政,有龍興西寺二石刻在,功德煥然可觀。寺有佛書一藏,唐之邊城往往尚存。”《槐西雜誌》:“特納格爾,為唐金滿縣也,尚有殘碑。”《西域釋地》曰:“庫車丁穀山在城北,有古寺,多唐碑,浮圖高數十丈。”《西域水道記》:“巴爾庫勒淖爾四源,東南源曰招摩多沙烏魯木齊,治曰鞏寧城。城南阻阿拉癸山,東扼博克達山,山之陰為阜康縣。又東並山行一百九十裏,為唐沙缽鎮,即阿史那賀魯所處之莫賀城。又東五十裏,為濟木薩西突厥之可汗浮圖城,唐為庭州金滿縣,又改後庭縣,北庭都護治也。元於別失八裏立北庭都元帥府,亦治於斯。故城在今保惠城北二十餘裏,地曰護堡子。破城有唐金滿縣殘碑,碑石立為二,俱高八寸,廣六寸,一石七行,一石六行。”
所謂瀚海軍。
元劉鬱《西使記》曰:“瀚海地極高寒,雖酷暑,雪不消。”今之所謂瀚海者,即古金山也。《唐書·地理誌》:“北庭大都護府,本庭州。貞觀十四年,平高昌。置有瀚海軍,長安二年置。”
瀚海去城數百裏,
《西域釋地》雲:“哈密東至安西州,西至土魯番,俱有沙磧,乏水草,不毛之地數百裏,謂之瀚海,今呼為戈壁。”
海中有嶼,其上皆禽鳥所落羽毛。
《史記·匈奴傳》:“驃騎將軍去病封於狼居胥山,禪姑衍,臨翰海而還。”如淳曰:“翰海,北海名。”張守節《正義》曰:“按:翰海自一大海名,群鳥解羽伏乳於石,因名也。”李光廷《西域圖考》曰:“按:文正《西遊錄》雲:‘戊辰,達行在所,至即唐之高昌’雲雲,此以今濟木薩為瀚海,與劉鬱《西使記》殊,且言蒲類海,亦未確也。”《西域釋地》雲:“巴裏坤名會寧城。有海子,即古蒲類海,一名婆悉海,俗呼為海子,在城北沙山之下。東西袤一百餘裏,對岸廣數十裏。《後漢書》張璫言呼延王常展轉蒲類、秦海之間,《元和誌》言伊州納職縣北直抵蒲類海。唐之伊州,即今哈密,距巴裏坤相近,而巴裏坤又為漢蒲類國地。是此海子為蒲類海無疑。”
城西二百裏,有輪台縣,
《新唐書·地理誌》:“庭州西延城西至輪台縣,共三百二十裏。”《西遊記》:“鱉思馬大城,其東數百裏,有府曰西涼。其西三百餘裏,有縣曰輪台。師問曰:‘有幾程得至行在?’皆曰:‘西南更行萬餘裏,即是。’”
《西域水道記》有說。
城之南五百裏,有和州,
《元史·耶律希亮傳》:“由苦先至哈剌火州。”《元史·西北地附錄》:“阿裏麻裏”之下有“合剌火”者。
即唐之高昌,
《遼史·兵衛誌》:“屬國軍有高昌。”《明史》:“火州,其地多山,青紅若火,故名。火州東有荒城,即高昌國都,漢戊己校尉所治。西北連別失八裏,後為土魯番所並。”
亦名伊州。
《湛然居士集·十二懷古詩》:“瀚海過西伊。”自注雲:“伊州之西北有瀚海,伊州又謂之西州。”《西域釋地》曰:“《元和誌》言伊州納職縣北直抵蒲類海。唐之伊州,即今哈密。”
高昌西三四千裏,有五端城,即唐之於闐國。
《元史·西北地附錄》作“忽炭”者,是也。《曷思麥裏傳》作“斡端”,《拜延八都魯傳》亦作“斡端”,《憲宗紀》則作“擴端”,均此“五端”二字之聲轉。今稱“和闐”者,是其地也。《明史》作“阿端”,又沿古名作“於闐”,均非兩地。《西域釋地》雲:“葉爾羌,漢莎車國地。唐以後並入於闐,又曰和闐。漢於闐國,唐置於闐都督府於此。回人謂漢人為‘黑台’,和闐即‘黑台’之訛。相傳漢任尚棄其眾於此。”
河出烏白玉。
《西陲要略》雲:“葉爾羌之山,則有密爾迪山,在城南二百餘裏,產玉。有瑪爾瑚盧克山,在城西南四百餘裏,產玉。又有一大山,在葉爾羌西南,與密爾迪山相連。回人呼為塔什達巴罕,疑即所謂蔥嶺者是也。水則有玉河,自密爾迪山流出,南分支入和闐。和闐境內一帶山皆積雪,水則有哈喇哈什河,有玉隴哈什河,有哈琅圭塔克河,俱多產五,且資灌田。”
過瀚海千餘裏,有不剌城。
《西北地附錄》作“普剌”。《耶律希亮傳》:“至不剌城。”李光廷《西域圖考》曰:“不剌城,即《西使記》‘孛羅城’之轉音,城南有陰山,即鬆樹頭嶺。山頂在池。今賽喇木泊在四山之中,即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