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荒村僻嶺馬草灣(2 / 3)

孤獨而早熟的童年,讓李瓊久比同齡的孩子們少了許多活潑快樂。但令人意外的是李瓊久雖然對私塾課業向來心不在焉,卻成天癡迷廟裏的神像木雕和母親手中的刺繡描繪。他常常津津有味地在旁邊看著母親怎樣一筆筆地描繪圖樣,怎樣將豆汁粉化在水中,又怎樣用小刀在曬幹了的羊皮紙上精心雕刻出各種花草蟲魚,然後印在白布上,染上藍靛,經過漂洗,神奇地顯示出各種美麗的圖案來。見兒子喜愛,母親也不時把著他稚嫩的小手,耐心地教他描繪、雕刻。時間一長,李瓊久也能在母親指導下,有板有眼地描畫雕刻起來。不過他最喜愛的還是家中牆上那些木板上雕刻的人物和圖案。一有時間就操起小刀在木板上用功夫,有模有樣地臨摹起來,十分著迷。

一天,舅舅帶著一些糖果來李家串門,剛跨進門就四處尋找小侄子。不想李瓊久卻躲在一間昏暗的房間,埋頭在一塊小木板上有滋有味地刻劃不停,也不答理舅舅遞到嘴邊那平時最愛吃的薑糖。“刻得好。”隻有得到這句誇獎時,孩子才抬起頭,得意地露出了笑容。並急匆匆到隔壁屋裏,翻箱倒櫃,搬出一大堆平日裏的雕刻和繪畫練習,塞到舅舅麵前,站在一旁,期盼著第一位觀眾能帶來更多的讚許。這位能書擅畫的民間剪紙藝人,突然眼睛一亮,想不到平時少言寡語、愣頭愣腦的小子,居然還有這天分!繪畫雕刻雖然顯得淩亂、幼稚,但充滿童趣,生動活潑的線條和刀路中,透出一股非凡的才氣。他立即把孩子攬進懷中,抓住他的小手誇獎說:“你比舅舅小時候強多了。有了你這雙手,將來李家就不愁沒有飯吃。”李瓊久似懂非懂地望著舅舅,“畫的刻的都不錯。今後要想有出息,就要寫好字。”雖然還不明白大人講的這番道理,他卻很樂意聽到舅舅的誇獎和鼓勵,連忙急匆匆地拉著舅舅到堂屋的八仙桌旁,拿出紙筆要學寫字。為了滿足孩子的興趣,剪紙人也顧不得擺好的飯菜,便饒有興趣地手把手,一筆一畫教導起來。從此,李瓊久便遵從舅舅的指點,每天臨寫“蘇、顏、歐、柳”和“二王”字帖,從未間斷。甚至到後來,一天不臨帖抄字,便像丟了魂似的。

父親見兒子聰慧好學,還專門從城裏請來老師教授“四書”、“五經”和繪畫。在以書畫為樂的童年中,李瓊久一天天成長起來,為了讓孩子將來更有出息,李寶芝決定送兒子到縣城中學深造。少年李瓊久背起了行囊,獨自一人來到樂山縣城草堂寺中學念書。

從偏遠的小山村來到縣城,讓少年李瓊久眼界大開。老街古道縱橫交錯,店鋪集市星羅棋布,紅男綠女人頭攢動。然而對這些李瓊久皆無興趣,使他著迷的是,裱畫鋪牆上那些多姿多彩的繪畫書法作品。他常常一看就是半天,久久不忍離去,回到住處,便操起筆墨憑記憶勾勒描繪起來。中學幾年,李瓊久勉強應酬著課業,卻成天沉迷於書畫,或找來《芥子園畫譜》《點石齋畫譜》和碑版字帖不厭其煩地反複臨摹,或尋覓洋版圖書、人物繡像插圖,如癡如醉地描畫塗抹,甚至上課也偷偷畫個不停。他逐漸感到,隻有在這狂熱的寫畫刺激中,才能真正找到人生最大的樂趣。

李瓊久在舊稿中寫道:“我自幼喜歡繪畫,母親善刺繡也能繪畫(畫女工花),我的舅父是個民間剪紙藝人,在家鄉就受這樣粗淺的藝術熏陶。後來又和一些民間藝人接觸,先畫線描,然後學浮雕,在學習中見到那些匠師畫的道釋人物畫,都是些唐代畫法,很喜愛。每逢節日趕廟會,就常去廟裏觀察佛像,雞三爺、吳二爺、關公等泥塑。開始臨摹了不少粉本人物,後來又畫洋版小說繡像。再後來見了一本《芥子園》畫傳,就感到很新鮮,吸引了繪畫興趣,對上麵的梅蘭竹菊,山水花鳥,人物和樓台亭閣,飛禽走獸,蟲魚等十分喜愛,反複臨摹,愛不釋手。”

在雲天霧裏的書畫狂熱中,少年李瓊久很快在樂山城度過了他充滿幻想,風風火火的幾年快樂中學生活。

走出荒村

一心期盼子承父業,光宗耀祖的李寶芝在兒子中學畢業後把他從城裏召回。回到馬草灣的李瓊久那顆“放野了”的心,豈能被這塊貧瘠的土地拴住,依然無心農事,成天癡迷於他的書畫。即使農忙季節,全家老小都被趕到田間地頭勞作,唯獨他把自己關在書房中,若無其事地作畫吟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