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大隱於市精神長存(1)(1 / 2)

蜀中三傑異耀同輝

如果說二十世紀振興中國畫,上半葉是由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會聚的群體,還停留在對傳統的守勢,那麼,下半葉由李瓊久、石魯、陳子莊等集結的則是創新開拓團隊。

自古巴蜀多奇才,由蜀地走出的李瓊久、石魯、陳子莊三個“川蠻子”,是高踞二十世紀中國畫壇的三位佼佼者。在那個特殊年代,三人皆因相同家庭出身背景遭遇社會遺棄。所不同者,石魯早年投身革命,經戰火烽煙和政治的洗禮,被鍛造成一位富於戰鬥精神的紅色藝術家。他以狂熱的浪漫主義和對文人畫大刀闊斧的改革,以及天才創造,確立了當代畫壇主流的領軍地位。“文革”期間身陷囹圄,如狂如癲,以畫代刀,如投槍匕首,發泄一世之激憤,狂歌當哭,以革命膽氣和高山仰止的豪情,成為開拓創新的一代楷模。

與石魯積極入世相左,平淡從容的陳子莊,一生廝守川西壩子,以“川猴子”的靈巧機敏,忘我物化,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逍遙於恬靜的田園山丘,於天真爛漫中獨得幽遠清朗的林下風流,獨享靜照忘求、超凡絕塵的真趣,呈現的是一派恬靜、瀟灑、散淡之情,在靜靜的觀照中領略到人生的大樂。

同樣出世,李瓊久兼有以上二人所得。雖同具時代苦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卻超絕凡俗,謳歌自然,放懷山林,筆下放出光明燦爛一片。

若說文采風流,李瓊久不及石魯,若論形象思維敏捷,石又不及李;若說石魯有吞吐古今、高山仰上之能,而李瓊久則別具天馬行空、恢弘博大之勢。若說開拓創新,二人旗鼓相當;論道書法,石魯有書無法,李瓊久書勝於畫。若從書畫全才全能、全方位領域取得的均衡高度看,兩人應屬不分伯仲。

毫無疑問,蜀中三傑,各逞其才,高度並列,異耀同輝,難分軒輊,已成為承前啟後,照亮二十世紀中國畫壇的三顆明星。

天才氣質

天才的本質,比起專為意誌服務而產生的認識,更能達成強大的發展,這種異於常態的素質被定義為“剩餘的異常”。這種直觀認識的完全和強烈“能看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另一麵,這是因為天才的頭腦比凡人客觀、純粹而清晰之故。所以天才能洞察眼前世界,進而發現另一麵世界。”(《叔本華論文集》)

李瓊久的天才氣質在於他的人生觀、宇宙觀中所表現出來,異於常人的智慧和真知灼見的判斷能力,從以下幾方麵突顯。

一、強大吞噬能力

李瓊久耗去大半生心力,積累了雄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其間涉獵西方藝術,彙通中西,終在晚年厚積薄發,圖強變法,自成家數。他的藝術修為不僅統攬書畫全領域,並對遠古岩畫、彩陶、甲骨、簡帛以及雕塑、金石、岩墓石刻,秦磚漢瓦有深刻研究,文史、哲學、宗教、詩詞、戲曲無不旁及,胃口之大,涉獵之廣博,充分體現了他的吞噬能力。吞古化今熔百家於一爐,在書畫全方位領域中,創造出無古無今,耳目一新,獨具麵貌的李氏書風、畫風。因具有如此強大吞噬能力和超常創造發揮的,李瓊久這樣的天才藝術家,才能在“智慧異常剩餘”的燃燒和生命成熟時的肯定洞達中,進入藝術的華嚴之境。

正是這種異於常態的吞噬能力,讓李瓊久的藝術爆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早在二十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他就以獨具魅力的藝術創作征服了中國畫壇,一時間,在國內為眾相追捧,在川渝兩地迅速刮起一陣“李旋風”。博得吳作人、華君武、劉海粟、石魯等名家權威交口稱讚,陳子莊、李苦禪、黃永玉、許麟盧、秦嶺雲、程十發、何海霞等老畫家對他讚賞有加。在金陵,傳說他“一張畫震動了半個南京城”;在北閩,傳他“無人能敵”(“一次在福建,有一位極具眼光的收藏家家中,掛滿了如李可染、秦仲文、關山月等一大批當代名家的畫,他把李瓊久的畫掛在正廳中央,對我說,牆上那麼多名家的畫,都當不了李瓊久一幅畫。”——蘇國超口述)。強大的吞噬能力,鑄造了李瓊久這位一代天才畫家。

二、激情充溢

有爭議者認為:李瓊久畫得快,是激情畫家。殊不知,這正是李瓊久激情充溢,天才氣質的特征之一。歌德曾說:激情是考驗天才的試金石。拿他自己的話說:“我的畫是有感而發……畫之靠激情,沒有激情作畫是無病呻吟,平時要注意培養激情,沒有激情不作畫,我從來不作無病呻吟。”(李瓊久舊稿)當藝術家的主體進入客體世界,並融入其間所獲得的認識、體驗,這是常人無法理解的。這時的藝術家已換上了一雙兒童般的眼睛:天真、好奇、無邪,也最能接近樸素和崇高的純真。這種感受係統和認識係統的優越性,越來越顯示出與一般人的區別。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人們通過藝術生活真諦的理解,而進到的高度興奮,這便是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