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後記(1 / 1)

擱置畫筆四年專注寫作,須發又白了一大把,其中酸甜苦辣,盡都浸漬在悠悠的歲月中,當畫上最後一個句號時,終於長長地舒了口氣。原計劃憑數十年與恩師近距離接觸的優勢,再收集羅列些資料,便可大功告成,但一年後,當書稿完成,諸君讀後點頭無多搖頭多。為了達成當初“君子一言”的承諾,權把寫作當成一次人生的曆練、學養的提升,便效法愚公,又耗時三年,數易其稿,終將拙作呈現在讀者麵前。

四年麵壁深悟,這世界值得做的事太多,但要認真做好一件事,卻是很難的,不痛下一番“苦其心誌,勞其筋骨”的功夫,諸事難成。把一個體藝術生命作為學術研究課題,本來就是個冒險,何況業餘旁及。雖說遊泳中可學會遊泳,多嗆幾口水也無妨,但學術問題畢竟是個嚴肅的,精神領地中的崇高殿堂,單憑激情衝動帶來的隻能是幼稚膚淺。因此痛下決心在川內尋蹤覓跡,采訪曆史當事人,廣泛搜集整理先生遺稿遺作,甚至追尋先師足跡重走寫生路線,體悟揣摩。同時這“四年麵壁”也成了重新整合自我,深入探索研究,從先賢聖哲中吸取睿智,經一番近乎脫胎換骨的洗禮重生過程。

反省四年來所失者,的確失去了一段臨池揮毫的痛快,也許還喪失一些利益機會;然所得者,終能入禪淨心,與天國中的恩師作心靈對話。在大量閱讀中,回歸自我,參悟作畫之道,做人之至理。對一個需要藝術涵養,渴望心靈追求的人來說,僅此足矣。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盡管筆者心懷敬意書寫曆史,但拙作所述也僅是一孔之見,無非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錢鍾書先生說:“作者必然,讀者為必然。”筆者對能耐心讀完本書的讀者深表敬意,若能得到一紙半句賜教則感激萬分。

寫作過程中,令我十分感動的是周圍許許多多的人都懷著對李瓊久先生的讚賞和敬意,紛紛向我伸出熱情的援手,把這件事當成自己的事來關心支持,在此由衷地表示感謝。同時要感謝黃潮、徐燕平、吳詩玉、金國強、冷衛強、楊進、蔣渝、趙義、王玻等一批朋友始終如一的支持幫助,對多年來收藏研究李瓊久藝術的鄭照義先生的支持幫助一並致謝。

感謝為本書熱情提供文獻資料、寶貴記憶的蘇國超、盛誌中、溫吉言、周連城、陳方璽、羅明波、葛小靈、陳澤生、卜敬恒、河川、黃仲新、吳耀等師兄,以及對本書寫作給予文學、美學指導的江源、稅海模先生。並對一直支持著我的愛妻高福瓊一並致謝。

郭誌全

2011年9月於嘉州蜀魏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