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失去了兔子奧斯華以後的6年裏,沃爾特的工作人員從6位增加到187位。到1934年,沃爾特已雇傭了12位劇本及笑話編寫人、40位卡通畫家、45位助理畫家、30位上色員,和一支擁有24件樂器的樂隊,另外還有攝影員、電氣技術員、音響員,以及其他技術人員。
但是,具有創意的創作人員的流動率也很高。《三隻小豬》成名以後不久,它的導演博特·吉利特很快就被其他卡通公司用高薪聘走了。許多人看到沃爾特攝製卡通短片發了財,認為可以效仿,於是也紛紛開始攝製。然而他們攝製的卡通片永遠趕不上沃爾特的水準,盡管有些擁有了原效力於沃爾特的傑出人員。有一位製片家經常把沃爾特的傑出人員挖走,他說:“讓沃爾特去得獎和訓練人員,我來把他們挖走,然後讓我賺錢。”這話聽起來似乎很容易很有道理,但事實並非如此。美國的不景氣還沒有過去,沃爾特找新人並不困難。1934年,沃爾特把原來的迪斯尼藝術夜校改為全天的學校,以訓練新老兩代人員,達到他所要求的水準。
沃爾特定的好卡通畫家的標準包括:
一、畫技好;
二、對漫畫、動作及外貌特征的認識透徹;
三、對演藝的認識和欣賞能力高;
四、能想出笑話,並能表達出來;
五、對故事結構和觀眾價值有一定的認識;
六、對工作所涉及的所有過程細節應有認識和了解,這樣,他各方麵的才能,才能有所發揮。
沃爾特深信可以用科學的方式來處理卡通藝術。他認為:“卡通的首要責任是把生活和動作卡通化,把事物通過觀眾的想象呈現在銀幕上,而不是把動作或事物真正發生的情形拍攝下來或繪出來。要把現實生活所遇到的事物卡通化,或把我們今天所想的事物變得奇妙而表現出來。許多人在研究真實的動作時常有不正確的想法,他們認為我們的目的隻是把這些動作照原樣畫出來,這些想法應該從根本上除掉。”沃爾特還深信:“如果我們不了解真實的事物,就不能根據真實的事物創造出奇想妙事來。”
沃爾特一生都和卡通畫家維持著一種微妙的關係。他跟他們開玩笑,斥責他們,稱讚他們,怒罵他們,但他又極欣賞他們對卡通藝術的貢獻。他早期曾想畫卡通,但總是畫不好,最好的也隻能成為幽默的漫畫。
諾曼·費古生是沃爾特最喜歡的畫家,他能抓住喜劇角色的特點,創造出受歡迎、曆久不衰的卡通明星。費古生一天能繪出40英尺長的卡通,而一般人隻能繪出10至15英尺。他知道自己對沃爾特的價值,要求一周300塊的報酬,沃爾特說:“我也隻能賺這麼多!”但他還是答應了費古生的要求。
沃爾特很少去打擾畫家的工作,但常常在晚上畫家休息時去辦公室檢閱他們的成績。有些畫家下班時故意把認為最好的畫放在桌上,希望讓沃爾特看到,但第二天早晨上班時,卻發現了許多他們認為不好的圖畫,被沃爾特從字紙簍裏撿出來,並把它們釘在畫板上,還附上一張字條:“不要把好的畫扔掉!”
沃爾特很早就預料到終有一天要拍攝卡通長片。由於經濟不景氣,電影院被迫一次放兩部長片,放演短片的時間就很少了。盡管沃爾特的米老鼠,以及後來陸續得到觀眾喜愛的誠實笨拙的布魯圖、機靈的小精靈,以及唐老鴨等,深受觀眾歡迎,甚至比長片更能吸引觀眾,但要得到放演的機會卻很困難。與此同時,卡通片的製作成本也在不斷地提高。
沃爾特很了解他的年輕而且有創意的藝術家們,他相信他們的能力不僅僅是繪製8分鍾長、全是玩鬧打趣的卡通影片。他給藝術家們的所有計劃都指示著要攝製卡通長片:“我們要利用藝術學校提高畫技,試驗新的色彩和革新攝影技術,可以利用《胡鬧交響樂隊》影集試驗證實新技術和主題的可行性。”
1934年,他覺得攝製卡通長片的時機到了,雖然洛衣和莉莉安都反對他的想法。他選擇了《白雪公主》作為他第一部卡通長片。這是因為這個故事最適宜於攝製成卡通長卡,它有著受人喜愛的英雄和公主,有邪惡的壞人,有小矮人可以表現出人類的同情心和滑稽動作,最重要的,是這個民間故事可以深深地打動人們的心靈。他常常喜歡講述他在1915年在堪薩斯市時,如何與其他的報童一起被請去看無線影片白雪公主的經曆,但他選擇《白雪公主》,並不是因為他童年看過,而是出於實際的考慮。
一天晚上,畫家們吃過晚飯回到赫伯龍製片廠時,發現沃爾特正在等他們。沃爾特把他們帶到錄音室去,讓大家在他麵前圍成一個半圓坐著。然後,他就開始按照可能攝製成卡通的順序說出了白雪公主的故事。他表演了每一個角色,當演到邪惡的皇後的時候,他眉毛上挑以顯露出凶相;當演到快樂的小矮人的時候,他臉上放出愉快的光彩,他整個人都投入到了卡通角色中去了。他花了兩個小時演出,最後當演到睡著的白雪公主被王子吻醒時,觀眾眼中都充滿了眼淚。沃爾特宣布:“這就是我們將要攝製的第一部卡通長片。”
他在編劇人和藝術家中指定了一個小組,在與他相鄰的一間辦公室裏工作。到1934年下半年,沃爾特已經把原來的故事草擬成一個劇情大綱。白雪公主的外型是按照一位14歲的女孩子的模樣描繪的;王子則是以一位18歲的男孩子作模特兒;皇後是貴婦和大壞狼的混合體,她美而邪惡、成熟,曲線突出,當她調製毒藥的時候就顯露出她的醜陋凶險,魔液使她變成一個老巫婆,她的言行俗氣而誇大,近乎荒謬。
每一個小矮人都要有容易辨認而又討人喜歡的特征和特性。沃爾特發現要定出7個小矮人的形象來很困難,他於是按照他們的特點先定出名字來,列出了一個單子,但第7個卻一時想不出名字。
沃爾特一直和白雪公主小組共同創作、工作,同時又要監督指導卡通短片製作,於是在1935年,再度發生精神崩潰的現象。洛衣建議說:“我們倆成家十年了,莉莉安和艾迪娜跟著我們受了不少的苦,我們帶她們到歐洲去度假,怎麼樣?”於是,他們4人就到英國、法國、瑞士和意大利旅遊了。
他們旅行期間發生了一件趣事,他在後來給朋友的信中說道:“我和洛衣在倫敦,準備到巴黎去接受‘國際聯盟’為米老鼠頒發的獎章。我本來就是衣著隨便的人,但別人說在那種場合裏,都是些大使和達官貴人,一定要我們穿上禮服。但是當我們服裝整齊地到了頒獎會後,卻發現大家都穿著平常的衣服,原來是想使我們不覺得拘束。”
沃爾特喜歡駕著車子到處遊逛,他看到了他的卡通影片很受歡迎,人們到車站迎接他們,記者到旅館去采訪他們,意大利獨裁者還接見了他們。最使沃爾特高興的是在巴黎,他看到了一家電影院曾專門為了放演他的6部卡通片,而不演其他片子,這一點使沃爾特深信:觀眾一定會喜歡卡通長片的。
11個星期以後沃爾特從國外回來,他的體力恢複了,並帶回來幾本兒童書籍,裏麵有小人物、密峰和昆蟲插圖。他寫了一張條子給他的工作人員,說:“這些小動物很有趣,我正在想如何把它們溶入到卡通故事裏去。”
在這次旅行中,他了解到要把卡通銷售到國外去,對話越少越好,但他又說:“不能因為這樣而犧牲了有對話的好故事。”
沃爾特認為以前的迪斯尼卡通裏的人物都過度卡通化了,現在必須要繪得真實一點,以樹立大眾能接受的白雪公主和王子的形象。他在《胡鬧交響樂隊》中的《春之女神》裏,把春之女神畫成一個真實的女孩子作為試驗,以作為白雪公主的雛型,但效果不好,於是找了一位年輕的舞蹈家瑪莉·詹賓來,拍攝她走路、轉身的恣態,讓卡通畫家尋找靈感。沃爾特又用“多平麵攝影”的辦法解決了卡通的平板問題。平麵的卡通的技術隻能在8分鍾以內的短片中運用,而80分鍾的長片就隻能用新的技術,也就是用攝影機的焦點穿過多層的畫麵,以產生同拍攝真人電影一樣的效果。
沃爾特嚐試用這種技術拍製了《老磨坊》,極為成功,獲得了影評界的讚揚,並為此獲得了一座金像獎。
《白雪公主》的工作小組繼續研究故事裏的角色和故事,“神經”被改為“噴嚏”,而那個還沒有命名的第7名小矮人變為不夠聰明的“啞巴”,並命名為笨瓜。
在幾次會議中,編劇人和卡通畫家都紛紛提出了意見,但總是以沃爾特的聲音為主,他指出了演出對話和動作的要旨,還提示了攝影的角度。他也把他的親身經驗提供給影片當作內容。有一次露營,四周的鼾聲使他沒法入睡,這些鼾聲最後就變在了電影中小矮人的鼾聲了。
沃爾特因為小時候曾學過小提琴,因總學不好,以後再也沒有接觸音樂了,但他卻具有挑選出大眾所喜歡的音樂的本領,開始為白雪公主寫的音樂,是模仿當時好萊塢的模式,每隔一定的時間就唱歌,沃爾特不喜歡這樣,他認為應該視劇情的需要才唱。
沃爾特也很注重歌聲的選擇。當時有一位14歲的著名女歌手戴安娜·寶萍,歌聲如銀鈴,但沃爾特卻認為她的聲音太成熟了,不合適。後來,選擇了18歲的艾瑞娜·卡賽珞蒂來為白雪公主配音。
1936年,沃爾特集中了所有傑出的人才來攝製《白雪公主》,他親自監督和指導每一階段的工作,征求大家的意見,並參加觀看試片。
《白雪公主》的製作費用超出了原計劃的3倍,花了將近200萬美元。很多人都認為這部片子一定會使沃爾特破產,稱之為“迪斯尼蠢事”,聯藝公司對這部卡通長片也不感興趣。
但是,迪斯尼兄弟的好朋友,美國最大的電影院“無線電城音樂廳”的經理凡·舒莫斯對這部影片卻很有信心。他是付出最高的租金來租放《米老鼠》和《胡鬧交響樂隊》的人,他每次到好萊塢時,一定會去迪斯尼製片廠一趟的。他看過《白雪公主》毛片後,說:“這一定會成功,我的音樂廳一定要放演。”
迪斯尼和聯藝公司的合約在《白雪公主》快完成的時候到期了,聯藝堅持要享有把卡通影片租給電視放演的權利,沃爾特不答應。這時候,RKO公司向他們提出了較好的合約,沃爾特於是和RKO公司簽訂了合約,由他們來發行《白雪公主》。
《白雪公主》於1937年12月21日在美國洛杉磯哥特圓環戲院首演,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好萊塢的大人物都到場了,他們走出豪華的轎車接受廣播訪問,盛讚沃爾特·迪斯尼,在戲院裏,大都為“笨瓜”的滑稽動作而大笑不已,為“白雪公主”的“死”而哭泣。影片結束的時候,全體觀眾都站了起來,大家互相歡呼致意。
以200萬張畫片組合起來的《白雪公主》,在80分鍾裏完全顯示了它的娛樂價值。影評界一致稱讚,觀眾也非常喜愛。“迪斯尼蠢事”最後獲得了那樣的成功,就象做夢一樣。
《白雪公主》三個星期內打破了無線電城音樂廳票房的所有記錄。7個小矮人,尤其是“笨瓜”,立刻成為大眾喜愛的偶像。電影中的歌曲,尤其是“嘿嗬,我們上工去”和“工作中吹口哨”,更是每家電台都在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