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帝臨死前將朝政委托給外戚侍中樂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蕭望之、太子少傅周堪三位大臣。任史高為大司馬車騎將軍,掌管軍事;蕭望之為前將軍光祿勳,負責保衛宮廷;周堪為光祿大夫,掌管朝政的顧問應對。並由此三人總領尚書事務。就是說石顯、弘恭要在他們的管轄下辦事。
蕭望之,字長倩,東海蘭陵(今山東棗莊東南)人。漢元帝喜好儒學;主張任用儒生治國。蕭、周二人都是當世名儒;又是元帝的老師,因此對他們十分信任,經常召見二人議論朝政。蕭望之又向元帝推薦博通經學的散騎大夫劉向與忠正耿直的金敞,元帝皆加重用。四人同心謀劃朝政,用古代賢王以德治天下的道理勸導元帝,他們的意見多被元帝采納。此時的石顯已在宮中供事多年。元帝即位後,他繼續施展先前的手腕,憑著靈活的頭腦,乖巧的口才,又精通朝務,善於探測和迎合君主的心意,很快就取得了元帝的信任。元帝患病時將朝政委托給石顯,事無大小,皆由石顯奏報、決斷,滿朝文武百官都敬畏石顯,看著石顯的臉色辦事。
石顯表麵恭順,內心苛刻狠毒,善於用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手段中傷人。誰若違背他的旨意,哪怕是小小的怨隙,也要遭受嚴刑酷法。陰謀家的嘴臉已暴露無遺。
蕭望之等朝中忠正耿直之臣,已看到石顯等竊居中書之職的那些人是一股邪惡勢力,如不鏟除,將後患無窮。於是起草一個奏章,向元帝奏請革除中書令的宦官,改用士人擔任。元帝寵信石顯,當然不會接受這個建議;但對師傅的意見,又不便馬上否決,隻好擱置不決。蕭望之的這個舉動,很快就被石顯探知,便與蕭結下深仇大恨。陰險狡詐的石顯,時刻伺機陷害蕭望之等人。
蕭、周為了加強朝中正直的力量,多次薦舉通曉經史的賢明之士,作為選拔諫官的後備人員。有一個會稽郡(治所在今江蘇州市)人鄭朋,想要依附蕭望之往上爬,寫了一份奏章,言稱車騎將軍史高派遣手下的食客,到郡國為非作歹,牟取私利,揭發許、史兩家外戚的寧弟犯法作亂的罪惡,並且申述自己的政治主張。蕭望之看到奏章,召見了他,認為他有才能,讓他待詔金馬門。後來發現鄭朋行為不正,沒有按時錄用他。鄭朋看到與他同時待詔的李宮已被錄為黃門郎,因而他仇恨蕭、周,轉身投進石顯懷中。他推托說,以前上奏章是周堪、劉向授意。侍中許章奏稟元帝,元帝便召見了鄭朋。鄭朋出來揚言說:“我被召見時,揭發了前將軍蕭望之五個小過錯,一個大罪過,當時中書令在旁,知道我說的情況。”蕭望之向元帝申訴,石顯便命親信支使鄭朋和因行為不正、久待詔而不被用的華龍先發製人,寫誣告蕭、周密謀排斥車騎將軍史高及清除外戚勢力的奏章,專等蕭望之退朝回家休息時,由鄭朋、華龍上呈元帝。元帝見奏,派弘恭審查、核實。蕭望之當著弘恭麵直言不諱地說:“外戚有權位,大多奢侈不法,我要治理好國家,不敢袒護寬容,並無歹意。”蕭望之不知這是石顯、弘恭的奸計,原來他們預謀用這種辦法從蕭望之口裏得到構成罪過的“供詞”。石、弘急忙寫成奏章,上呈元帝。奏章中說:“望之、堪、向三人結黨營私,相互抬舉,多次誹謗大臣,離間貴戚,妄想獨攬大權,作為臣子不忠心盡職,欺騙皇上大逆不道,請謁者召致廷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