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永興二年(154年)為止,外戚梁氏中先後有7人封侯,3人做皇後,6人為貴人,2人任大將軍,夫人、女兒得到封邑的共7人,有3人娶公主為妻。其它官至卿、將、尹、校的有57人之多。梁冀,“在位20餘年,窮效滿盛,威行內外,百僚側目莫敢違命”(《後漢書·梁冀傳》)。身為一國之君的漢天子,隻能恭恭敬敬地坐在帝位上,一切習家政務部不能有所參預。皇帝身邊的衛士、侍臣、幾乎部是梁冀的親信,他安置在皇帝身邊的這些心腹,既是耳目也是幫凶。倘若皇帝露出不服管束的跡象,很快就會報告到梁冀那裏。隻要梁冀略一示意,無論你是萬乘君王還是真龍天子,明廢與暗殺,不過是轉眼間的事。
桓帝年長以後,對梁冀的跋扈耳聞目睹,憤憤不平。延熹元年(158年),長史令陳授上書,陳述國內展現災異,“咎在大將軍”(《後漢書·梁冀傳》)。梁冀得到密報,授意洛陽邵守,將陳授害死在獄中,“帝由此發怒”(《後漢書·梁冀傳》)。這件事終於激發了君臣之間潛藏已久的矛盾。
桓帝與梁冀的正麵衝突,是由梁冀行刺桓帝寵妃生母引起的。起初,宮中侍臣鄧香的妻子生一個女兒,名叫鄧猛。鄧香死後,妻子再嫁梁紀。梁紀是梁冀妻子孫壽的娘舅,由於這一層關係,鄧猛被孫壽帶入宮中,得到恒帝的寵愛,被冊封為貴人。梁冀想認鄧猛為女兒,以此鞏固自己的外戚地位,便將鄧猛改為梁姓。當時鄧猛的姐夫邴尊在朝中做議郎,梁冀怕他出頭阻撓,便收買刺客,暗殺了邴尊。梁冀意在永絕後患,一不做二不休,又想刺殺鄧猛的生母。刺客剛要入室行凶,被住在鄰宅的中常侍袁赦發覺,召集眾人,擊鼓示警。鄧猛的生母逃入宮中,在桓帝麵前哭訴情由。桓帝大怒,決心發難,召集中常侍單超、具瑗、唐衡、左倌、徐璜等5人,密謀誅殺梁冀。
一向凶橫慣了的梁冀,對桓帝的喜怒,是不會放在心上的,但考慮到宮中單超等人不是自己的親信,多少有點疑忌。他派親信中黃門張惲到禁宮住宿,進一步打探動靜,以備不測。梁冀以為自己的安排應該算是周全的,但是他還是過低地估計了桓帝的實力,疏忽了桓帝心腹宦官的能量。唐衡見張惲突然入宮,斷定他必有異謀,便用恒帝的名義將張惲抓起來。張惲被捕的消息是瞞不了多久的,此時如同箭在弦上,時機緊迫,刻不容緩。桓帝於是親臨前殿,召集諸位尚書,向大家捶胸。然後命尚書寺尹勳持節杖傳詔,命令丞、郎以下的官吏,執兵刃守護尚書者,將各種符令、節杖送入省中。派黃門令具瑗率廄騶、虎賁、羽杯、都侯、劍戟士等能夠召集到的兵卒共一千多人,與司隸校刷張彪一起將梁冀的住宅圍住。派光祿勳袁盱持節杖收繳梁冀的大將軍印信,將梁冀貶降為比景都鄉侯。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梁冀一生算計別人,沒料到今日卻為人所算。當他惡貫滿盈的時候,正是他得意忘形、疏於戒備的時候,同時也是對手處心積慮,勢在必得的時候。梁冀以權勢招致禍患,卻無法在危急時以權勢自救,在事發的當天,便與妻子孫壽畏罪自盡,走完了罪惡的一生。梁、孫兩門的宗族、親屬,無論老少,全被斬首,棄屍街頭。其他有連帶關係的公卿、校尉、刺史以及食祿二千石以上的官吏,有數十人被處死,梁冀的黨羽賓客為官者被罷黜的共有3000多人。朝堂中所剩的臣僚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