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運逢時會,擁兵一方(1 / 1)

董卓(?—公元192年),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民縣)人。性格粗猛,有謀略,喜歡結交豪傑。年輕時曾遊曆羌人居住的地方,廣泛結交羌族統治者中的“豪帥”,後來董卓歸耕故裏,有一些“豪帥”願意歸附他,皆來投奔,董卓宰殺耕牛與他們飲酒作樂。這些“豪帥”感激董卓的盛情款待,回去後,征集了千餘頭雜畜相贈。董卓因此獲得“健俠”的美名。

董卓生活在東漢末年。這時期的東漢王朝內外交困,矛盾重重,已經瀕臨衰敗的地步。統治集團的內部外戚與宦官的爭權鬥爭愈演愈烈;輪流當政的外戚宦官競相壓榨農民,加上連年災荒,迫使農民到處流亡,烽煙四起,反抗朝廷;西部羌人反抗王朝的鬥爭也日益加劇。

董卓居住的地方,正與羌人為鄰,曆史上多次發生羌人反抗王朝的鬥爭。其中反抗規模較大的是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大部分羌人進至河東、河內,迫近洛陽。戰爭延續12年,所耗戰費達240多億錢。順帝永和元年(公元136年)以後,涼州、並州和關中的羌人,又相繼發動反抗鬥爭,戰爭達10年之久,所耗戰費達80億錢。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以後,西部羌人又相繼起來反抗東漢王朝,它和各地的農民暴動相呼應,危及東漢王朝的統治。

東漢王朝麵對難以應付的西羌,看中了在羌族中很有聲望的董卓,企圖利用他來對付羌人的反抗。桓帝末年,董卓以六邵(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良家子被選為羽林郎,跟隨中郎將張奐,為軍司馬,攻打並州羌人。因屢有戰功,晉升為郎中,賜縑九千匹。董卓將這些賞賜毫無保留地分給下屬士卒。後又調任廣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已校尉。後又升遷為並州刺史、河東太守。

中幹元年(公年184年)二月,以黃巾為標誌的農民起義軍在全國7州28郡同時揭竿而起,天公將軍張角、弟張寶、張梁領導的钜鹿黃巾起義軍,是起義軍的主力。東漢朝廷先派涿郡大姓盧植率兵鎮壓起義軍,被張角打敗。後又派董卓為中郎將率兵代替盧植前去鎮壓起義軍,也被張角擊敗,因而被免官。朝廷派皇甫嵩代董卓進攻钜鹿黃巾軍。

這年冬天,北地(今甘肅靈武一帶)先零羌和豔罕(今甘肅夏縣一帶)、河關(故城在臨存西)的漢人,群起反抗漢廷,一直擁立羌人北宮玉、李文侯為將,殺死朝廷命官護羌校尉冷征。又推金城(今甘肅蘭州西北地帶)漢人邊章、韓遂為頭目,讓他們專管軍政,殺金城太守陳懿,燒毀州郡官府。第二年春天,邊章、韓遂以株討宦官為名,率領數萬大軍進入三輔,侵逼園陵。在萬分危急之際,漢靈帝又下詔任董卓為中郎將,輔助左車騎將皇甫嵩征討邊章、韓遂。漢軍在望垣硤(今甘肅天水西北)北被羌軍圍困、糧食斷絕,皇甫嵩等皆遭慘敗,惟董卓全師而還,屯軍扶風(今陝西興平一帶),受封為侯。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韓遂殺邊章、北宮玉、李文侯,擁兵10萬。進占隴西,又破漢陽,扶風司馬馬騰率兵與韓遂聯合,推狄人王國為主,攻掠三輔。朝廷又以董卓為前將軍,與左將軍皇甫嵩共同擊敗韓遂、馬騰。從此,董卓在關西名聲大震,勢力倍增,成為關西軍閥的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