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昏庸宰相,沉醉伴君(1 / 1)

公元384年,剛剛在淝水之戰中取得勝利的東晉名相謝安不久被排擠出朝廷,由皇室會稽王司馬道子執掌大權。在東南一隅已經殘喘了六十七年的東晉王朝,從此走向了沒落。從桓玄的叛亂,到劉裕的稱帝建宋,這中間還爆發了孫恩、盧循領導的農民暴動。東晉王朝的滅亡隻是時間上的問題了。

此時,司馬道子(公元364年—402年)、司馬元顯(公元382年—402年)父子相繼不幸成為亡國的宰相。他們以皇室子孫身份高居相位,在政治上貪奢驕橫,使東晉政權迅速走向滅亡。

司馬道子出身皇族,年幼時過繼給琅邪孝王司馬裒為子嗣。他年輕時因清靜淡泊被謝安所稱讚。他出身高門,年少富貴,10歲時即被封為琅邪王,之後屢居顯職,官至徐州刺史、太子太傅。淝水之戰前夕,接替謝安出任錄尚書事。一年後,他把謝安排擠出朝廷,開始大權獨攬。他是個權勢欲望極強的人,但是又毫無才能,昏聵之極。因此,他出任宰相後,朝政日益敗壞,不久就引起政局的混亂。

其時,晉孝帝不理朝政,整天隻知和族兄弟司馬道子飲酒唱歌。他們崇信佛教,因此僧尼多被親近,得寵的很多,有的甚至竊弄權柄。他們交往的人,都是些奴顏婢膝之徒。他們任意授官,郡守長吏,多為司馬道子所提拔錄用。司馬道子在做揚州刺史以後,權傾朝野,很多人都來阿附。其中王國寶天性卑下佞諛,因此最為司馬道子所寵愛。這些人以賄賂得官,政治昏亂,殘害百姓,又信奉佛教,用度極為豪奢,使下層人民受到極大痛苦。

司馬道子所寵愛的趙牙是倡優之子,茹千秋本是錢塘地方的捕賊吏,也因賄賂諂媚為司馬道子所重用。他任命趙牙為魏郡太守,茹千秋為驃騎谘議參軍。趙牙奉命為司馬道子築成東府府第,在裏麵築假山、開鑿水池,種樹栽竹,花費上萬錢。司馬道子讓宮中人在其中開設酒店,在池塘邊當壚賣酒,自己則和那些寵愛親信們乘船去飲宴,以此為樂。晉孝武帝曾經到這裏,看過以後對司馬道子說:“府第內有山,可以登高遠眺,非常不錯。隻是修飾太過分了,這不能向天下人表示節儉啊!”司馬道子無言以對,隻好唯唯答應,左右陪隨的大臣也無人敢說。皇帝回去以後,司馬道子對趙牙說:“皇上要是知道假山是用版築做成的,你必死無疑了。”趙牙反應機敏,諂媚說:“有您在,我怎麼敢死呢?”因此反而更加大興土木。而茹千秋賣官售爵,聚斂財富也達幾億錢。

太元以後,司馬道子喜好終夜飲酒,蓬頭垢麵,不理政事。有一次,桓玄去拜見他,正碰上他喝醉了。在座的客人很多,他睜大眼睛對周圍的人說:“桓溫(桓玄父)晚年想造反,是怎麼回事?”桓玄嚇壞了,伏在地上大汗淋漓。長吏謝重趕忙起身回答說:“已故宣武公(即桓溫)廢黜昏庸,匡扶明主即位,功勳超過伊尹、霍光。至於那些七嘴八舌的議論,隻有您來裁決了。”司馬道子聽到這話,意識到自己酒後失言,就連忙點點頭,連聲稱是。接著舉起一杯酒敬桓玄,桓玄才起身。桓玄是個有野心的人,司馬道子出言不加忌諱,更加引起了桓玄的不安,更加痛恨司馬道子。這也成為後來桓玄起事的原因之一。

朝政的昏亂,引起一部分官吏的不滿。左衛營將軍許榮上疏,認為任用奸佞,親近僧尼,政教不均,禁令不明,是導致國家混亂的原因。疏上後,司馬道子連看都不看。中書郎範寧也陳說得失,皇帝於是漸漸對司馬道子不滿,但表麵上還是很尊重他。司馬道子為皇太妃所寵愛,待他如同自家人,因此他就依仗寵愛,挾持酒興,常常違失禮儀恭敬。皇帝心中更是不滿,但礙於太妃的情麵,還是加以禮遇。博平令吳興人上疏,認為茹千秋父子賣官爵貪贓枉法;寵臣各開小府,設置自己的佐屬,於國家大有損害。上奏以後,皇帝更不高興,但迫於太妃,也就沒有罷他的官。從此,晉孝武帝與司馬道子兄弟間喪失了友愛之情,太妃常常為其調解。司馬道子麵臨著信任危機,但卻仍不思悔改。一次,中書郎徐邈認為王室最密切的人莫過於司馬道子,應該和睦相處,就勸孝武帝說:“從前漢文帝不失為聖明君主,還後悔錯對淮南王劉長;世祖皇帝(司馬炎)聰明睿智,還有愧於齊王司馬攸。兄弟關係,應該慎重處理。”孝武帝深以為然,就又同以前一樣信任司馬道子了。

司馬道子得到皇帝信任,自然更是肆無忌憚。當時就有人作《雲中詩》來指斥他們,其中有這樣的句子:“宰相沉醉,輕發號令;捕快千秋,幹預朝政……”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憎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