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府,生於614年,卒於666年。唐瀛洲饒陽(今河北饒陽縣)人,遷居永泰(今四川鹽亭)。太宗時以對策及第,任門下省典儀。高宗即位後,任中書舍人,因力主立武則天為後而得寵,升中書侍郎、參政知事。顯慶二年任中書令,繼而改右相。後因罪被流放,病死,時年53歲。
能夠做個朝官,是李義府夢寐以求的。他20歲那年,也就是貞觀八年(634年),天賜良機,巡察大使李大亮巡察劍南,發現他是個出眾的人才,便向朝廷舉薦了他。他也不負所望,果然對策中第,補為門下省典儀。從而,實現了他躋身朝廷的夙願。不久,他又得到了黃門侍郎劉洎和禦史馬周的賞識,二人竭力向唐太宗李世民推薦。李世民召見了他,當場命題令他作詩,他脫口就吟出一首。李世民甚愛其才,便授予他監察禦史,詔侍晉王李治。盡管李義府求官心切的饑渴之情已溢於言表,但他畢竟是靠其才幹登堂入室的,比起那些靠門蔭或靠阿諛而入朝的奸佞之徒,他的起步畢竟要光彩一點。
晉王李治立為太子,他又被授予太子舍人、崇賢館直學士。因其才華超群,與司儀郎來濟被人稱為“來、李”。他曾做《承華箴》上獻,文末雲:“佞諛有類,邪巧多方,其蔭不絕,其害必彰。”太子李治將此箴上奏,太宗李世民頗為讚賞,下詔賜帛。李義府對太子李治本來是極盡諂媚之能事,而做文章卻宛如一個正直坦蕩之人。本為佞諛,卻貶佞諛;既掩飾了自己,又討好了主子,李義府這步棋走得實在是高。
650年,太子李治繼承帝位,是為高宗。李義府多年追隨太子,深得太子賞識,太子登基,當然忘不了恩賜於他。於是,他升為中書舍人,並修國史,加弘文館學士,他,既沒有什麼戰功,亦無多少政績,卻青雲直上,不能不引起朝臣們的注目。終於人們發現了他升官晉爵的秘訣:虛美隱惡,曲意逢迎。開國元勳長孫無忌對李義府這等小人尤為痛惡,李義府麵臨著仕途上的一場嚴重危機。
永徽六年(655年),長孫無忌上書,奏請高宗貶李義府到壁州做司馬。詔書未下,李義府便得到了消息,急忙問計於中書舍人王德儉。王德儉是許敬宗的外甥,李義府又與許敬宗早有連結,王德儉自然不能不幫忙。況且,王德儉又是個詭計多端、善揣人意之輩。他給李義府獻策說:“武昭儀方有寵,上欲立為後,畏宰相議,未有以發之。君能建白,轉禍於福也。”李義府心領神會:皇帝現在最大的心事是欲立武昭儀而不能,若投其所好為此事效力,勢必取悅於皇帝。那麼,自己被貶之事也就可以化解了。於是,他馬上采取了行動。恰逢王德儉在中書省值夜班,他便前去代替,趁此之機立即上表高宗,請求廢王皇後,立武昭儀為後,高宗李治自然不勝歡喜,馬上召見了李義府,不僅賜其寶珠一鬥,而且還將貶其壁州司馬的詔書停而不發,留居原職。武昭儀聞聽此呈,便把李義府視為心腹。對於李義府來說,這就不僅僅是轉危為安之利了,而且還為他日後升遷鋪就了道路。果然,這年十月,高宗立武昭儀為皇後不久,李義府被拜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又兼太子右庶子,封爵為侯,並賜廣平縣地。
本來岌岌可危,轉瞬青雲直上。關鍵在於他請立武昭儀為後。真可謂一計得逞,滿盤皆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