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3章 喪師誤國,身死庵所(1 / 2)

忽必烈攻下襄、樊二城後,決定乘勝進軍。鹹淳十年(公元1274年)十二月,右丞相伯顏和阿術從漢水渡江,直逼鄂州而來。鄂州本來一直是南宋防守重地,但到了晚期,由於邊將玩忽職守,朝中士大夫又恥言邊事,因而鄂州武備漸弛。元軍采取了進攻與勸降並用的手段,很快奪取鄂州,荊襄防區全麵瓦解,臨安岌岌可危。時逢度宗病逝,恭宗登基,於是太學生們紛紛上書要求賈似道親自領兵抗戰。賈似道暗暗叫苦,但迫於壓力,隻得在臨安設置督府準備拒敵。他一直害怕降將劉整兵力強盛,因此遲遲不敢發兵。直到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正月,劉整死訊傳來,他才放心欣然而笑:“天佑我也!”上表出師。為了防止大權旁落,他在出發前規定:宰執小事專決,大事必須與督府商議定奪。他又任命親信韓震為殿帥,掌握禁軍,控製臨安局勢。這才率著13萬人馬,乘著大批裝載金帛輜重的船隻,浩浩蕩蕩,奔赴前線。

事實上,賈似道絲毫沒有與元軍決戰到底的決心。一開始,他就想以非戰爭的方式促其退兵。因而一到達蕪湖,他又故計重施,讓宋京到元軍營帳中議和。此時忽必烈早已堅定了滅宋的決心,因而果斷拒絕了他的要求。

賈似道萬般無奈,隻得硬著頭皮交戰。命孫虎臣以丁家洲為據,夏貴以戰艦鎖江,自己則以兵為援,駐紮魯港(今安徽蕪湖南),三軍一體,共同製敵。這樣的戰略部署對宋軍是比較有利的。丁家洲地處長江江心,魯港也是長江上重要的隘口,隻要配合得當,就可以發揮“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優勢。然而,到真正開戰時,情況卻大相徑庭。夏貴惟恐督府抗元失敗,自己無所逃罪,又怕孫虎臣功勞居於自己之上,因此殊無鬥誌;賈似道一直持悲觀失望態度,根本無心戀戰,所以全部重擔就壓在了孫虎臣一人的身上。孫虎臣在軍中毫無威望,又缺乏軍事韜略,因而指揮得一塌糊塗。伯顏命令江中戰艦順風而下,步騎夾岸前進。用大炮猛擊丁家洲,孫虎臣軍大敗,退回魯港,撫胸痛哭說:“全營兵卒無一人肯聽我指揮,所以至此。”賈似道倉皇召夏貴商議,夏貴苦笑道:“目前諸軍已聞風喪膽,哪裏還有戰鬥力。隻有退入揚州,召集殘兵,護聖駕於海上,聽天由命罷了。”說完,解舟而去。賈、孫二人早亂了方寸,為了保住性命,竟撇下數萬士兵生死不顧,坐上一條小船奔竄揚州。堂吏翁應龍帶著都督府印逃回臨安,13萬大軍一時潰散,宋軍主力喪失殆盡。

元軍繼續東進,一路如入無人之境,連續攻下建康、鎮江、江陰等地,逼近臨安。南宋君臣一片混亂。這時,賈似道上書謝太後,請求遷都逃亡,太後不準,改任陳宜中為右丞相。陳宜中見賈似道人心盡失,便上奏請斬賈似道,以懲其禍國殃民之罪。謝太後考慮到賈似道是三朝元老舊臣,認為不可因一朝之罪而失待大臣之禮,於是隻免去了他平章、都督的官職。賈似道也玩弄權術,上書請形式上給予薄懲,借以保全,自己居留揚州,想躲過這場風浪。皇太後的寬容包庇,激起了臣民們的一致反對,紛紛要求嚴懲賈似道。朝廷見眾怒難平,隻得把他貶為高州團練副使,到循州安置。同時下詔廢除賈似道推行的弊政,懲處其黨羽,並為受其迫害的人平反昭雪。

樹倒猢猻散,昔日賈似道手下的文人客士見他失勢,都風流雲散。熱鬧的翹館立刻變得冷冷清清。獨有廖瑩中還在賈氏別墅內,依依不舍。廖瑩中曾舉進士第,除大理丞、知州等官職,但均辭官不任,甘願投身於賈似道門下為之效命。對於他這類知識分子,一生信奉的就是“千金易得,知己難求”的人生信條,仕途政治不過過眼浮雲而已。賈似道為人雖被人不齒,但他對手下這批門客卻甚為看重,廖瑩中為此總心存感激。他為賈似道編撰《福華編》、《奇奇集》,以歌功頌德;又翻刻《浮化閣帖》、《絳帖》、《五版蘭亭》和《全唐詩話》,還選錄了十三朝史事編輯成《悅生堂雜鈔》百卷,都具有一定的價值;他主持的世采堂、在勤堂也刻印了一些書。七月某夜,在賈似道遞職前夕,廖瑩中特上府慰問,與賈似道對坐痛飲,主仆二人相對而泣。廖瑩中深知賈似道大勢已去,回舍後便令愛姬煎茶,自己從箱中取出冰腦一握服下。又怕藥力不夠,即令愛姬以金杯進熱酒,增服數握。其姬方知吃的是毒藥,奪救不及,放聲大哭起來。廖瑩中雙目含淚,淒慘地說:“我跟隨宰相二十年,誰也料不到一日傾敗。宰相遭貶南行,我的性命更難保全。而今能死在家中,也算善終了。”可憐廖瑩中一世才學,然而忠奸不辨,助紂為虐,最終落得如此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