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全球明星商務網站的成長之路(5)(1 / 2)

關明生說道:“知道通用電氣成功的很重要的兩個因素是什麼嗎?公司的“價值觀”和“使命感”。我們應該想想公司從成立到現在,大家是怎麼活下來的?然後總結一下,形成公司自己的價值觀和使命感。” 這點與克林頓的觀點不謀而合。馬雲非常爽快地答應了,然後和關明生一道,回顧過去,總結未來,得出了九條價值觀:群策群力、教學相長、質量、簡易、激情、開放、創新、專注、服務與尊重。“沒有這九條,我們活不下來。有的公司工作氛圍是爾虞我詐搞辦公室政治。我告訴新來的同事,誰違背這九條,立即走人沒有別的話說。隻有在這種環境下我們才能擁有良好的工作氣氛。延安整風運動明確我們的目標,明確我們的使命,明確價值觀。”

2000年,整個因特網一片灰暗的時候,馬雲先走一步,在全國各地的公司的牆上都貼著阿裏巴巴的價值觀。“中國的企業都會麵臨一個從少林小子到太極宗師的過程。少林小子每個都會打幾下,太極宗師有章有法,有陰有陽,中國企業要從第一天就要有練太極的想法才行。”馬雲知道,現在的修煉,必將帶來未來的騰飛……

犯了錯誤,依然可以笑傲江湖

馬雲迷戀金庸,這是眾所周知的,其中,馬雲最欣賞的就是金庸大師寫的《笑傲江湖》。一次偶然的機會,馬雲與金庸探討“何為笑傲江湖”。馬雲侃侃而談:“所謂‘笑’,是眼光深邃、胸懷寬廣,這才能笑;所謂‘傲’,是必須有實力。”,金庸笑而不語。馬雲覺得很不好意思,自己在班門弄斧。殊不知,金庸已經暗暗喜歡上了這個能侃能幹的聰明小夥,臨行前,給他題字:“多年神交、一見如故”。

2000年,阿裏巴巴陷入困境中,而目前這個局麵,恰恰正是馬雲決策失誤所造成的。馬雲曾暗自傷神,也曾徹夜無眠,在媒體的重壓下,馬雲選擇沉默。因為如果天天去跟那些與自己事業不相關的人解釋,去分析未來的發展,實在是浪費自己的時間。

同行們都在冷眼旁觀,看一直“高調”的阿裏巴巴會如何收場。馬雲卻從不避諱自己曾犯下的錯誤和失敗,坦然對待。雖然因為自己的決策失誤,阿裏巴巴損失了大量的金錢,被迫暫時停下了前進的腳步,但馬雲卻感到很驕傲,因為馬雲認為,很多錯誤是無法避免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將每天發生的事情做個總結,最好能將它記載下來,長此以往,這將成為創業者創業過程中的一本聖經,這將成為指導創業者走向成功的秘籍。若幹年後,提及阿裏巴巴曾犯下的錯誤,馬雲依然坦然,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將自己犯下的錯誤,作個總結,回到學校,將自己的錯誤分享給年輕的創業者,教材的名稱,馬雲都想好了,就叫做《阿裏巴巴的一千零一個錯誤》。“你坐在一邊,等著、看著、不行動,永遠不會犯錯誤,但也永遠不會成功。很多人是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

馬雲不怕犯錯誤,因為錯誤的前麵是成功,馬雲依然還會犯錯誤,因為前進的道路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在因特網上最大的錯誤就是不犯錯誤。”但馬雲最害怕犯的一種錯誤,就是同樣的錯誤,因為,這意味著錯誤犯得毫無價值。

因此,有著俠義之氣的馬雲,即使犯了錯誤,也從來不懼怕任何對手,他堅信,世界上最難戰勝和超越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戰勝了自己,就等於戰勝了一切,戰勝了自己犯下的錯誤,也就等於超越了自己 。“領導者的藝術無非是這三樣:眼光,胸懷和實力。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你經常跑經常看以後,眼光就比別人看得遠,別人就會欽佩你。做領導者一定要有胸懷,十個有才華的人九個都有種古怪的脾氣,總認為自己是最好的,你要去包容他們,而男人的胸懷是被冤枉撐大的。還有實力,你一次一次地失敗,一次次地被打倒再起來再被打倒再起來,這時候你才會有實力。”

正是這種與眾不同的魅力,敢於在困境中笑傲江湖的氣魄,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將各路英雄好朋友聚集在馬雲的周圍,在困難時,在挫折中,依然不離不棄……

6.創建誠信商務小區

南泥灣開荒後,阿裏巴巴的員工開始對客戶的需求產生濃濃厚的興趣。經過跟客戶的交流、探討、調查後,阿裏巴巴發現,有87%的企業在網上交易的過程中,最擔心的就是誠信的問題。因為,在中國,生意場與私人人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很多人的生意都是靠親朋好友的介紹做成的。因此,在網上,看不見對方,摸不著對方的底細,如何敢與對方來往大宗的交易?

與此同時,身處私營中小企業異常發達的浙江的馬雲,發現身邊的中小企業雖然有著走出去的想法,卻苦於地域的差異,往來交易的繁瑣,進出口管道的不暢,而被國際上的達貿易公司控製左右著。機敏的馬雲一下意識到,在網絡上,如果建立一個誠信的機製,這些上了阿裏巴巴網站的中小企業就可以走向美國,邁向歐洲。

馬雲立刻在阿裏巴巴網站上對自己的會員作了一份詳盡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阿裏巴巴會員們對中國“9·19誠信日”的支持率高達98%,由此可見,他們對建立誠信網絡環境有著非常迫切的需求。對很多企業來說,每天在網絡上交易、交流,需要一個具有較高“誠信”度的第三方作後盾,雙方才能無所顧忌地暢通往來。因此,在多數情況下,能不能獲得真實可靠的“信用”預期,是決定商業交往能否成功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