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乙辛的一切陰謀都得逞了,朝廷再無可匹敵的對手,可謂稱霸朝野,不可一世,本應偃旗息鼓,收斂作惡了,可是此時的耶律乙辛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程度。他那罪惡的眼睛盯上了年僅五歲的太子的遺子——皇孫延禧。他想,道宗年老死去之後,皇位有可能落到延禧頭上,他勢必要替父報仇,殺身之禍還是在所難逃,皇孫的存在實為一個心腹大患,必須予以除之。1079年正月,道宗出去遊獵,耶律乙辛認為京城空虛,正是謀害皇孫的極好機會,於是便極力勸說道宗將皇孫留在京城。同知總檢蕭兀納向道宗奏道:“皇上如果聽信乙辛的話,將皇孫留下,皇孫年幼,左右無人,很是危險。請皇上將臣留在京城,保護皇孫,以防不測。”蕭兀納的話引起了道宗的警覺,他想:乙辛為什麼想把皇孫留在京城,難道他暗藏不軌,想害皇孫嗎?皇孫才五歲,根本就談不上有篡逆之欲,為什麼乙辛還要打皇孫的主意呢?聯想到兩年前太子之死,是否是無辜被害呢?道宗遂對耶律乙辛產生了疑心,沒有聽從他的建議,把皇孫帶上出遊了。在北遊黑山(今遼寧巴林石旗西北白塔子廟東汗)時,道宗看到跟在耶律乙辛身後的扈從官吏比跟在自己身後的還要多。道宗終於看清了自己無比寵信的“愛卿”,原來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亂臣賊子。可是由於耶律乙辛在朝廷苦心經營了30餘年,勢大權重,道宗一下子難以鏟除,隻好隱忍以行,采取逐步削奪其權勢的辦法。
3月,道宗撤掉了耶律乙辛北院樞密使的軍權。10月,詔令“魏王耶律乙辛降封混同郡王。第二年正月,降“耶律乙辛出知中興府事”,10月,降張孝傑為武定軍節使。12月蕭撻不也接替張孝傑任北府宰相。
這樣,耶律乙辛及其同黨的勢力不斷遭到打擊和削弱。到了1081年,耶律乙辛的黨羽基本上被廢黜殆盡,鏟除奸首的時機成熟了。12月,張孝傑以私自販鹽和擅改詔旨之罪被罷黜,貶於安肅州,幾年後死去。同月,耶律乙辛因“以禁物鬻入外國”被判罪入囚。過了兩年,耶律乙辛陰謀越獄,投奔宋朝,事情有敗露,被縊死於耒州(今遼寧綏中縣西南前衛)。
1101年,道宗死,皇孫延禧繼位,稱為天祚帝(遼代最後一個皇帝)。1102年4月,也就是耶律乙辛死後20年,他被挖墓戮屍,落得個可悲的下場。
遼代是一個少數民族契丹政權,在曆史上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從建國到滅亡不過209年。契丹族文明程度較低,建遼前還處於氏族社會末期。遼代後期皇權顯著加強,標誌著封建化的加快。從耶律乙辛的發跡史來看,他的得勢是由於得到了皇帝的寵信,他的失勢也是由於失寵於皇帝。以耶律乙辛和以皇太子為代表的皇族的明爭暗鬥,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遼代封建化的進程,同時又加劇了其封建統治的腐朽,促使這個短命的王朝走向滅亡。
縱觀耶律乙辛這個大陰謀家的一生可以看出,他雖出身寒微,然而依靠“外和內狡”的欺詐稟性和極力鑽營的本事躋身官宦,由於善於取媚皇帝,“勤王”有功,獲取了高位。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滿足,權力欲和野心急劇膨脹,為了達到長期專權的目的,居然采取了各種卑鄙狠毒的陰謀手段,誣害異己,扶持同黨,“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經營了一個頗為強大的勢力圈,謀害了皇後和皇太子,達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頂峰。應該說,耶律乙辛在企圖謀害皇孫前的所作所為,由於他善於審時度勢,伺機而動,玩弄的政治伎倆都有很大的迷惑性。但是搞陰謀的人,心裏總是發虛,處於失衡狀態,從而產生心理變態,草木皆兵,以致喪失理智,甚至於喪心病狂,耶律乙辛也不例外。他謀害了皇後和皇太子,除掉了所有能構成威脅的政敵,本來已經達到了他想達到的目的,他要得到的也都得到了。可是他還是感到不安全,竟然認為5歲皇孫的存在也對他構成了威脅,因而要徹底“斬草除根”,終於引起了皇帝的懷疑,看清了他的真麵目,從而導致了滅頂之災,“聰明反被聰明誤”了。古今中外的陰謀家,無論得勢之時氣焰多麼囂張,最終還是要露出馬腳的。當然下場也都是可悲的,這是不可抗拒的曆史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