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攀附幸進,位極人臣(1 / 1)

北宋末年,政治黑暗,國力日衰。與此同時,金朝卻崛起於北方,日益強盛起來。金先是聯宋滅遼,然後便大舉南侵攻宋。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逼近開封,宋徽宗急忙把帝位傳給太子趙桓(欽宗),自己逃往南方。靖康元年(1126年)秋,金兵又分東西兩路南下,於十一月破開封。次年四月,撤兵而去,帶走包括徽、欽二帝在內的全部俘虜和財物,這就是著名的“靖康之難”。北宋統治到此結束。五月,康王趙構即皇帝位於南京應天府(河南商丘),改年號為建炎,是為宋高宗。後來高宗又定都臨安(杭州),偏安於南方,史稱此後的宋朝為南宋。在北宋末和南宋初的朝廷中,形成了主戰派和投降派的激烈鬥爭,黃潛善身居宰輔,同李綱、宗澤等人的抵抗主張相對抗,成為建炎期間投降派的主要代表。他為了推行其投降主張,排斥正直,嫉害忠良,竭盡賣國之能事,終於使原來的一點收複中原的希望化為泡影。

黃潛善(1068~1129年),字茂和,劭武(今福建劭武)人。擢進士第,宣和初,為左司郎。潛善為人狡詐,善以謊言邀功請賞。北宋政和、宣和年間,今陝西、甘肅、山西等地頻頻地震,房屋倒塌,居民死傷不知其數,但地方官隱情不報。為此朝廷有時派人下去“按視”。一次,“陝西、河東地大震,陵穀易處,徽宗命潛善察防陝西”。這位欽差大臣,到地方逛了一遭,不知接受了地方官多少賄賂,回到京城,“不以實聞,但言震而已”。昏昧的宋徽宗竟因此給予褒獎,擢潛善為戶部侍郎。後來,因事謫亳州,以徽猷閣待製知河間府。

靖康初,金人入攻,康王趙構被拜為河北兵馬大元帥,知中山府(治所在今河北定縣)。後趙構自相州至東平(今山東東平),黃潛善以高陽關路(治所在今河北河麵)安撫使領數千入援,趙構大喜。靖康二年三月,黃潛善得知金人以張邦昌為帝,馬上“趨自於帥府”,告知康王,由此愈得趙構信任。不久,康王承製以汪伯彥為顯謨閣待製,充元帥,以黃潛善為副元帥。從此,黃潛善、汪伯彥成為趙構的寵信近臣。

靖康二年五月趙構稱帝改元之後,黃潛善、汪伯彥二人更是狼狽為奸,千方百計向趙構諂媚邀寵,因而迅速升遷。先是黃潛善自徽猷閣直學士、副元帥升為中大夫、中書侍郎,兼禦營使;汪伯彥自顯漠閣直學士、中大夫、元帥除知樞密院事,兼禦營副使。六月,黃潛善擢門下侍郎兼權中書侍郎;汪伯彥擢知樞密院事。七月,黃潛善升為正議大夫、尚書右仆射、同平章事兼中書侍郎,成為右相。為相第五天,即將其兄、戶部侍郎黃潛厚升為尚書,“兄弟同居一省”。時李綱為左相,不久後,李綱被罷,黃潛善獨執國政,成為當時權力最大的大臣。

黃潛善身居宰輔,時當國家喪亂之際,不思輔佐主上收複故國,重整山河,而一味媚主求榮。他總是以甜言蜜語對高宗進行毫無根據的吹捧,今日頌高宗。盛德所以通於神明”,明日譽高宗“大哉王言,此中興之兆”,後天又讚“陛下武英大度”,直把高宗捧得飄飄然而忘乎所以,心裏充滿了對黃潛善的好感。建炎二年(1128年)十二月,黃潛善又自右仆射兼中書侍郎為光祿大夫、左仆射兼門下侍郎,成為左相。汪伯彥則升為右相。邪惡無能的黃潛善在國難當頭之時,毫無建樹,卻以攀附幸進而位極人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