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合馬(?—1282年),生年不詳,回回人,出生於花剌子模細渾河(前蘇聯錫爾河)畔的費納克忒城。他把持元初朝政二十年,千方百計討得忽必烈的歡心,在得到皇帝的寵信後,大肆網羅黨羽,耍弄權術,陰險奸詐,打擊、陷害異己,倒行逆施,胡作非為,是元初曆史上罪孽深重的人物。
在元朝的曆史上,忽必烈可以說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他從小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逐漸認識到統治漢地應用漢人和漢法。於是,他招聘漢族儒士和官吏,在他的周圍形成了一個漢儒幕僚班子。在南征北戰中,忽必烈勇猛善戰和政治家的才能逐漸展現出來。1260年3月,忽必烈繼承汗位,積極推行漢法,重用一大批漢族官吏,按照漢法建立政權機構和官職製度,實行勸農政策,承認和提倡以儒學為主體的漢族傳統文化。這體現了蒙古遊牧民族在征服中原後,必然要適應發展程度較高的漢族封建文明的曆史趨勢。在此基礎上,忽必烈進而滅亡南宋,穩定了龐大的元朝大帝國的統治。
1262年2月,發生了李兵變事件。李時任山東益都(今山東省壽光縣)行省長官、江淮大都督。雖然蒙古族統治者招納和任用漢族地主官吏,在中原地區建立了蒙古族貴族和漢族地主階級的聯合統治,但是在權益上仍然存在著民族矛盾。李作為漢族官僚,不甘心屈服於蒙古汗權之下,而且,他統治山東益都一帶長達三十餘年,重兵在握,一直在等待時機。後乘忽必烈與其弟阿裏布哥爭奪汗位、內地防務空虛之機,發動叛亂,並將海州、漣水等三城(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至漣水沿海一帶)獻給南宋,揮兵北進。忽必烈得知消息後,立即命諸王哈必赤率領各路蒙漢軍從北方前線轉師南進,討伐李。這時,李犯了戰略性的錯誤,占據濟南後,錯過了軍機,導致了最後的失敗。
李兵變給忽必烈很大的刺激。他感到漢族官僚是不能完全信賴的,於是采取措施,削奪漢人公侯的權力,重用西域人。正是在這種特定的形勢下,阿合馬開始得勢。由於連年戰爭,朝廷國庫空虛,忽必烈迫切需要增加財源。於是,阿合馬從一個小官吏被越級提拔為中書左右部兼諸路部轉運使,一下子掌握了財政大權。由此可見,阿合馬被委以重任,是與忽必烈改變了用人政策和當時的局勢有密切關係的。
阿合馬為了取悅忽必烈,在朝廷站穩腳跟,用盡心思揣摩忽必烈的貪欲。阿合馬不是靠發展生產來增加財政收入,而是采取橫征暴斂的手段。首先是向農民增加賦稅。由於不斷的戰爭,農民困苦不堪,一些地方不得已減免了賦稅。阿合馬下令追征賦稅,不予減免。鹽、茶、酒等的稅更是猛增無止。農民和其他階層庶民的負擔日益加重。由於交不起賦稅,有幾十萬農民逃到江南,流離失所。其次是實行官辦礦冶,以冶鐵的規劃最大。原來主要是私人冶鐵,阿合馬把私人冶鐵收歸官辦,鑄造農具高價官賣,繼續在農民身上進行榨取。第三是實行鹽法和鈔法。阿合馬在產鹽地區專門設置了巡禁私鹽軍,以緝私鹽。1275年3月,元軍攻克建康,長江流域全部被占領。阿合馬立即在江南實行鹽和藥的官賣。大量發行無本的紙鈔,搜刮財富,導致“鈔輕物重”,物價飛漲,百姓更加貧窮,饑寒交迫,民不聊生。
阿合馬這些橫征暴斂的措施,贏得了忽必烈的賞識和寵信,於是阿合馬官運亨通,青雲直上。1264年,左右部並入中收省,阿合馬升為中書平章政事。又兼製國用使。1270年,設立尚書省,阿合馬任尚書省平章政事。1272年,尚書省並入中書省,他仍任中書平章政事。操縱朝廷二十年,直至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