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是明代第一個專擅朝政的宦官。他自閹入宮,以求威風顯赫。先在宮中教太子(即英宗)讀書認字,繼而攫取司禮監之權。張太後和“三楊”年老病故以後,乘機專擅朝政。他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樹立自己的權威,大力拉幫結夥,排斥異己,幹盡了壞事。後來竟然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挾英宗親征瓦剌,致使英宗被俘,數十萬大軍被殲,明朝差一點被瓦剌顛覆,他本人也在戰場上被憤怒的部眾用鐵錘砸死,結束了可恥的一生。
王振(?—1499年)是明初蔚州(今河北蔚縣)人。早年曾在家鄉讀過書,成為一個略通經書和文法的儒生。後來又做了教官,但不認真執教,以法應當受責罰。正好這時朝廷招收宦官,王振為了飛黃騰達,便自閹其身(破壞生殖器),鑽進皇宮,成為宮中一位有文化的太監。想利用宦官接近皇帝的條件,達到攫取權力的目的。
明初以來,對宦官限製很嚴,後來逐步有所放鬆。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鑒於前代宦官幹政、釀成禍亂的教訓,曾立下規章製度,不許宦官讀書識字,不許宦官兼任外臣文武銜,不許穿戴外臣所穿戴的冠服,品級不得超過四品等。還在宮門掛一塊高3尺的鐵牌,上麵刻有“內臣(即宦官)不得幹預政事,違者斬”幾個大字。朱元璋確實對宦官管製很嚴,曾有一位老宦官,因為在宮中供事很久,說話逐漸隨便起來,一次,他未加注意,從容談到了政事,朱元璋毫不留情,立即砍掉了他的腦袋。
朱元璋嚴格控製宦官的製度,到明成祖朱棣以後,逐漸被破壞了。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前後,曾多次收到建文帝宮中宦官送去的情報,許多宦官偷偷地逃入他的軍中。朱棣的貼身宦官狗兒等也立有軍功。這樣,朱棣就以為家奴可靠,稱帝以後開始任用他們出使外國,到全國各地去征稅、采辦、監軍,以及鎮守地方等。成祖還設立東廠,選拔親信宦官掌管,東廠和朱元璋時期設的錦衣衛一樣,是一個重要的特務機構,隻對皇帝負責,可以不受司法機關監督和緝拿臣民等。宦官開始參預部分政治、經濟和軍事活動。宣宗時,又改變“宦官不許讀書識字”的舊製,開始在宮中設內書堂,令大學士陳山教宦官識字。此後,宦官讀書識字就成了定製。
王振就是在這種形勢下自閹入宮的,由於他有一定的文化,又能說會道,入宮不久就被委任為教小宦官讀書認字。此外,他還在官場中混過,所以,在舞文弄墨和玩弄權術方麵,宮中的宦官都無法與他相比。王振靠著這些有利條件,諂媚逢迎,很快就討得宣宗皇帝的喜歡,被提拔為東宮局郎,派往東宮去侍奉皇太子朱祁鎮讀書。王振謀得了與太子朝夕相處的美差,心裏非常高興,決心緊緊抓住太子,以達到攫取權利的目的。於是,他一麵教太子讀書認字,一麵陪太子玩耍,盡量討太子的喜歡,也注意用自己的思想去影響太子,以便將來能夠控製太子。王振也真有辦法,很快就取得了太子的歡心,也博得了宣宗的信賴。但宣宗時期,親自視政,對宦官控製仍然很嚴,王振還沒有辦法幹預朝政。
宣德十年(1435)正月,宣德皇帝病死,太子朱祁鎮繼位,是為英宗,年號正統。這時,英宗年僅9歲,不能親自處理國家大事,由太皇太後張氏(英宗祖母)垂簾聽政。張太後既賢惠又精明能幹,她推心置腹,委任內閣大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主持政務。他(她)們密切合作,共同處理國政,繼續保持明朝統治的穩定。
英宗即位,對於王振來說,更是一個重大轉機,他依恃英宗的寵信,很快就越過金英等數人,取代了不識字的劉寧而出堂司禮監。
司禮監是明代宮廷裏24個宦官衙門中最重要的一個,它總管宮中宦官事務,提督東廠等特務機構,替皇帝掌管內外一切章奏和文件,代傳皇帝諭旨等,由於此職事關機要,曆來都由皇帝的心腹宦官擔任。後來,隨著“票擬”製度的形成,皇帝最後的裁決意見,要由司禮監秉筆太監用紅筆批寫在奏章上,稱為“批紅”。奏章經過“批紅”以後,再交內閣撰擬詔諭頒發。宦官掌握了“批紅”大權,實際上就成了皇帝的代言人。這些宦官成天在皇帝旁邊,善於察言觀色以迎合皇帝,又常常利用皇帝深居簡出和外廷官接觸少的弱點,欺上瞞下,假傳諭旨或歪曲篡改諭旨,以售其奸。英宗把這樣一個重要官職交給王振,為他日後擅權開辟了道路。
但在張太後和三楊共同處理朝政期間,由於他們都是前朝元老,威望很高,王振自知難與匹敵,遂不敢放肆,隻好采取兩麵派手法,等待時機,再行竊權。為此,他對張太後和三楊百般殷勤,畢恭畢敬,極盡謅媚之能事,以討得他(她)們的好感。一次,英宗朱祁鎮與小宦官在宮廷內擊球玩耍,被王振看見了。第二天,王振故意當著三楊等人的麵,向英宗跪奏說:“先皇帝為一球子,差點誤了天下,陛下今天複踵其好,是想把國家社稷引到哪裏去!”一副忠心耿耿、十分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的樣子。三楊聽了,深受感動,慨歎地說:“宦官當中也有這人啊!”王振每次到內閣去傳達皇帝的旨意,都裝得十分恭敬和小心的樣子,總是站在門外,不入閣內,深深感動了三楊,後來,王振再來傳旨時,三楊打破慣例,特把王振請到屋內就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