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變後的幾天中,維新派和支持變未能的帝黨官員或被捕、或革職、或遭終身監禁,無一幸免。對於一切新政,當然要一律推翻。慈禧為了表明她“勇於納諫”和並不專權,一天,她詢問大臣:“新政和祖宗的法各有什麼利弊?”在場的榮祿裝著很公允的樣子說:“變法是為了富強,也不是不可以。但富強之道,無非是開礦、通商、練兵、製造機器罷了。其他治國的大經大法,祖宗早就替我們想得很周到了,決不允許有什麼變更。”與此同時,朝中的滿族官員還聯名上疏,請求慈禧廢除新政。這樣已經廢棄的八股製度,已經裁撤的衙門,已經罷免的官員又統統恢複了。
慈禧是一心想廢黜光緒的。但是,了解中外大事的軍機大臣榮祿不讚同此事。然而勸說慈禧談何容易,榮祿為此內心極為焦躁。適逢大學士李鴻章受諭任兩廣總督。在上任前,他向榮祿辭行,見榮祿麵帶憂色,就問道:“什麼事令你這樣煩憂?”榮祿憂心忡忡地答道:“南海雖邊遠,但實在是一大都會。你到那兒任職,朝廷就無南顧之憂了。你此次出行將高舉遠引,跳出是非之圈,福誠無量。而我受恩至大,責任也最重。近日來,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真不知該如何是好?”接著,榮祿把慈禧欲廢黜光緒帝的謀劃和盤托出,告訴李鴻章。李鴻章還未聽完,便急切地高聲說道:“此等大事,現在怎能這麼做?試問你有幾個頭顱,敢於嚐試此事?如果嚐試,必定危險萬狀。各國駐京使臣,首先抗議。各省疆臣,更會有仗義聲討之舉。你應該速去密陳太後,成敗利鈍,在此一舉!”榮祿聞此言,悵然若失,感到非同小可,馬上請求單獨召見。
慈禧召見了榮祿,榮祿問:“傳聞將有廢帝之事,是嗎?”慈禧反問道:“你認為廢帝之事行嗎?”這時並不同於朝堂之上、群臣之前,榮祿用不著拐彎抹角,他直率地說:“太後要行廢立之事,誰敢說不行!但現在他的罪狀還不充分,一旦廢棄,難免會引起混亂。所以,奴才以為這件事不可不慎重!”榮祿的擔心不是沒有根據。自政變之後,輿論紛紛,人情洶洶。“皇帝有病,生命垂危”,甚至“要換皇帝”這類傳說遍及全國。有的報紙還公開作了宣傳。大臣們對廢黜光緒的意見也不一致。有些大臣反對廢帝,而有些大臣卻極力策劃廢帝活動,如崇綺、徐桐等擬就請求廢帝的奏疏後,曾拉最受西太後寵信的實權派官僚榮祿署名,準備讓他領頭搞聯名奏請。但榮祿此人更有心計,他對內外的反應一直有所顧忌,尤其是惟恐惹怒列強以致不好收拾。因此,榮祿不願在廢帝的事上搞得過分露骨,對崇綺、徐桐的再三鼓勵沒有明確表態。榮祿看慈禧麵有難色,於是獻上了一條“妙計”:“現在皇帝年齡已大,一直沒有皇子,不如選擇宗室近友為大阿哥,當皇上的嗣子,兼嗣穆宗(同治帝),皇帝當年接任的詔書中已經講了這層意思,別人不會說長道短。太後可把大阿哥弄來,養在宮中,慢慢用他來取代皇上,這不是名正言順的事情嗎?”
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900年)臘月二十四日,慈禧宣布以光緒帝名義頒發的立儲詔書:立端王載漪之子溥儀為大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