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抗外乏計,晚年斂財(1 / 2)

繼維新變法失敗之後,在中國又出現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局麵,不久就產生了震撼世界的義和團運動。

對義和團是撫還是剿,慈禧猶豫不定,群臣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榮祿善觀顏色,並作了周密的思考,他表麵上反對招撫義和團,而暗中卻支持縱容義和團來對付洋人。

恰在慈禧猶豫不決時,載漪抓住了西太後內心活動的症結,唆使人偽造了一個“清太後歸政,廢大阿哥”等為內容的“外交團照會”。這個照會是通過榮祿傳到西太後手中的。而榮祿收到這一密(稟)後,沒有經過一番研究和推敲,也沒有與當時熟悉外情的許景澄、袁昶等人詳密商量,確定其消息來源是否可靠,就火速稟報了太後。這樣,西太後大發雷霆,決意向洋人宣戰。

這次戰爭除天津方麵的戰鬥外,在北京,主要是清軍與義和團共同包圍攻打使館。攻打使館的主要是兩支部隊,一支是榮祿統轄下的董福祥的甘軍,另一支是榮祿直接指揮的武衛中軍。這兩支很有戰鬥力的部隊猛烈地進攻了使館,但是進攻的對象也是有所選擇的。

義和團和榮祿、董福祥的軍隊攻了十幾天後,並無進展,於是又把武衛軍的炮隊調去助攻,大炮架設在城牆上,距使館咫尺之地。隻要大炮一發,使館將夷為平地。但炮隊的統領張懷芝卻想到了後果,立即找榮祿說:“現在不怕使館攻不下,就怕攻下後引起麻煩。到時候,我將成為罪魁禍首了。請中堂大人發一道手令,我好遵照辦事。”榮祿穩坐在他的虎皮交椅上,半閉著眼睛,一言不發。張懷芝又說:“中堂大人不說話,我是不會走的。”榮祿無奈,才慢吞吞地說:“橫豎大炮一響,宮裏總是聽得見的。”張懷芝恍然大悟,就命令炮隊向使館後的空地上射擊。一天一夜,炮聲不絕,耗費了彈藥無數,使館卻未損分毫。

慈禧等人在大敵當前、困難深重之際仍然致力於清算戊戌變法,孤立乃至廢掉光緒,接連下令殺害曾支持戊戌變法和光緒帝的官員。榮祿對慈禧的舉動有點擔心,在殺五大臣時,榮祿曾對慈禧委婉地說:“祖宗時不輕易殺戮大臣,臣誠請太後三思而行。”但榮祿的委婉規勸絲毫無效,反遭到慈禧的一頓怒斥。隻是在殺大學士王文韶時,榮祿又出麵勸解,以“文韶忠謹,曆事多,人言不足信”為由,王文韶方才獲免。

聽說八國聯軍打到北京了,慈禧驚惶失措,同榮祿策劃,準備西逃。榮祿建議道:“應當首先給使館一封書信,請求停戰、議和,我想,他們是會同意的。”慈禧聽後似感到絕處逢生,連連點頭,但又擔心光緒會落到洋人手中,所以還是決定西逃。

慈禧西逃後,榮祿充任留京辦事大臣。不久,慈禧又命榮祿為全權大臣,與洋人議和,但洋人不允。榮祿在義和團運動期間,曾以武衛中軍攻打使館,而董福祥又是榮祿的部下。洋人殺禍首,榮祿自然在名單之中。榮祿於是求救於李鴻章。李鴻章與榮祿交情甚篤,又經常與洋人打交道,經他出麵求情,榮祿才得以脫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