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部治理結構看,由於所有者缺位導致的管理不力,以及傳媒全民所有、單一產權的製度安排,傳媒缺乏規範的法人治理結構和有效的內部監督,內部很難建立起有效的分層治理和分權決策製度。
雖然目前中國傳媒業中已有某些領域和環節引入了市場機製,但中國傳媒的產業化進程事實上比大多數業內人士所想象的要慢得多,傳媒業的發展仍然被列入政府計劃,其資本數量的大小取決於政府;許多傳媒的所得收益被列為各級政府的預算外資金統一管理,需向主管部門繳納,傳媒的主管部門有權任意調撥傳媒的資產,傳媒的職工不能成為資本的股東;於是,傳媒業的資本結構形成了投資主體單一、籌融資結構單一、資本主體單一的局麵,製約了傳媒的積極性。
許多傳媒不單是事業法人,有時還是政事合一。某些省的廣電局局長,又是廣播影視集團董事長。這種體製使廣播電視媒體始終處於資本所有者或其代表的嚴格行政管理之下,幾乎完全無法按照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經營的規範準則開展活動。廣播電視媒體因此喪失了經營自主權和在市場經濟環境中應對市場變化的靈活性(李曉楓主編:《中國電視傳媒資本運營》,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年版,第233頁。)。
由於傳媒的定位是“事業單位,企業化經營”。許多媒體一方麵滿足宣傳的需要,另一方麵滿足經營的需要,兩者整體上是統一的。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兩者往往存在相當大的矛盾。如有些弘揚主旋律的作品,往往是上麵某些層麵的觀眾都說不錯,甚至有可能得個什麼獎,但是卻始終賣不出好價錢,更甚者則到了虧本的地步。這種與節目價值背離,“叫好不叫座”的現象可以說時有發生。例如,重慶電視台衛星頻道播出的《鳥瞰新重慶》,是主管部門出於宣傳本地的考慮,要求重慶電視台拍攝這樣的節目來反映重慶變為直轄市以後發生的巨大變化,電視台肩負著宣傳的責任,於是就會按照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投入人力、物力,還有大量資金來完成這個任務。因為這個投入是樹立地方形象的工作,不能帶廣告及其他盈利色彩,所以在資本方麵基本是沒有回報的。對於電視台來說,它就是任務,隻論投入不能論產出(李曉楓主編:《中國電視傳媒資本運營》,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年版,第233頁。)。
2. 在傳媒的資本運營中,資本運營主體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根據目前的政策規定,行業外資本投資傳媒隻能獲得一定期限的經營權與收益權,不能獲得相應的實際控製權和國家認可的傳媒產權,不能擁有傳媒的品牌,一旦雙方的合作出現問題,投資方就很可能最終一無所獲。例如,中信國安公司先後投資了河北省網及武漢、荊州、長沙、嶽陽、湘潭、瀏陽、合肥、秦皇島、唐山、滄州、承德、周口、威海、常州、武進、金壇等18個有線電視網項目,為近500萬有線電視用戶提供服務。但是,“中信國安”作為廣電係統外企業,其投資有線網絡的合法性存在疑問,這也使得此後“中信國安”在湖南四市的網絡收購行動流產。由於得不到政策麵和地方廣電局的許可和支持,非廣電係統控股上市公司投資有線電視網絡實際上孕育著較大的風險。
受這種政策的限製,許多投資傳媒的社會資本都不敢大筆投入,而采取一種觀望的態度,影響了傳媒投資的力度。目前的狀況是,一方麵,苦於資金缺乏的傳媒急需資本投入來加快發展;另一方麵大量的業外資本雖然看好傳媒,但由於傳媒政策的限製,不敢輕易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