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營之神”
(1894—1989)
以不足一百元起家,創辦蜚聲海業內外的鬆下電器公司。
9歲時,幸之助被迫中斷學業,孤身一人到大阪的一家火盆店做夥計,後又被雇於五代自行車行。
在這長達6年之久的背井離鄉、寄人籬下的生活中,幸之助忍受了難以言表的辛酸苦辣,同時也慢慢培養了自己永不言敗的品格。
與電結下不解之緣的幸之助在15歲的時候,以見習工的身份踏進了大阪電燈公司。由於他工作努力和成績突出,一再受到提升。幸之助也因此嚐到了創業的樂趣,並由此增強了。
在他即將就要接替“主任”的位置之時,他卻毅然決然地另起門戶,將熱情傾注於改進電燈插口的工作中。
1918年,幸之助搬遷到大開町,在844號的門牌前掛起了嶄新的“鬆下電氣器具製作所”的招牌。由此揭示了鬆下電器的曆史。
1894年,鬆下幸之助出生在和歌山縣海草郡和佐村,排行老八,是最小的一個。
幸之助4歲時,家境開始沒落,後來,大哥,二哥和大姐先後因病早去。
幸之助隻讀到小學4年級,就被迫輟學,到大阪一家做火盆買賣的店裏當學徒。
1910年,17歲的幸之助進了大阪電燈股份有限公司,當一名安裝室內電線的練習工,後被提升為檢査員。
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成為戰場,物資奇缺,日本的產品就成了搶手貨,不管什麼,都能賣得出去。這就大大地刺激了日本工業的迅速發展,國內工商企業像雨後春筍般地生長起來。幸之助萌生了獨自辦企業的念頭。
於是,幸之助毅然辭職。可是,自己的全部積蓄,加上剛領到的退職金,也才隻有100日元。他的兩位老同事森田延次郎和林伊三郎是他的支持者,加上他的妻子和內弟井植歲男,一共隻有5個人,就這樣辦起了工廠,生產幸之助設想中的改良電燈燈頭。
當他們曆盡千辛萬苦,生產出一部分樣品來之後,卻又推銷不出去。他們拿著樣品,走遍了大阪的大街小巷,幾乎問遍每一家銷售電燈的商店,一天最多也才能賣出10隻燈頭;10天下來,總共隻賣了100來隻,收入不過才10塊日元。這就是他們奮鬥了4個月的結果。
出師不利,兩位夥伴都自謀生路去了,幸之助夫婦和內弟3個人仍苦苦地支撐著。那段時間真是非常艱難。從1917年4月13日起到1918年8月止,幸之助共十幾次將他夫人的衣服、首飾等物送進當鋪抵押借錢。
然而,就在他幾乎絕望之際,曾經是合作者之一的森田延次郎給他帶來了一個好消息:有一家北川電器器具製造廠對他的產品感興趣,看過樣品之後,要訂購1000隻電扇底座,並且不需要任何金屬配件。
這對鬆下幸之助來說,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夫婦倆和年幼的內弟一起投入緊張的生產,大約10天工夫,完成了全部訂貨,不久,幸之助收到貨款60日元,扣除成本,獲毛利80日元,基本收回了當初開業時的投資。
第二年年初,又接到2000個底座的訂單。幸之助意識到必須擴大規模,小小的家庭作坊已經顯得地方太小了,於是決定搬遷到大開町(街),租賃一座新建的兩層樓房,樓上住家,樓下當工廠,從此,鬆下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鬆下電器器具製造廠”誕生了。
幸之助是個善於發明、善於改進的人,他緊緊抓住“研製新產品,開拓新市場”這一環,以電燈為中心,不斷地發明出一些相關的新產品。但從市場銷售來看,主要產品仍是“電燈改良插頭”和“雙燈用插頭”,這兩種產品品質優良,價格低廉,其他廠家無法與之相比,因此需求量年年上升,市場漸漸擴大到東京、名古屋、九州島乃至日本全國。
這時,幸之助手下雇員隻有50人,每月營業收入達到1.5萬日元。在當時國內的電器產品生產廠家中,無論企業規模還是生產能力,都屬於“小人物”。幸之助知道,要想趕超同行,隻有一個辦法:研製新產品。
那時候,自行車已成為日本日常交通工具,而城市的市政設施還比較落後,道路和路燈跟不上,人們夜間騎車麵臨著照明的問題。雖然用幹電池的車燈已經問世,但由於電池使用時間太短(僅3小時),幾乎沒有實用價值,人們甚至用煤油燈掛在車頭,夜間騎車極為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