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在服飾上對“求同”的認同大於對“求異”的認同。東晉的葛洪在《抱樸子·譏惑》篇講了東晉初年的服飾變化頻繁:“喪亂以來,事物屢變,冠履衣服,袖袂裁製,日月改易,無複一定,乍長乍短,一廣一狹,忽高忽卑,或粗或細。所飾無常,以同為快,其好事者,朝夕仿效,所謂京輦貴大眉,遠方高半額也。”特別最後一句,道出了變化如此快的誘因。其實不光古代如此,現代亦如是。
3.師心不師道
現代社會,服裝語言的國際化加深了民族傳統服飾所具有的神秘浪漫色彩與獨特意味,因此更易為國際流行時尚所吸納。全球一體化的程度越高,中國傳統服飾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就越能撥動人們的心弦,上世紀末的東風西漸就是最好的說明。“民族的就是時尚的”、“傳統的就是現代的”這些命題曆久彌新,也越來越得到事實的證明。
我們應該明白,整體不是細節的疊加——中國傳統服飾的精髓不是立領、盤扣、對襟、刺繡、絲綢等等元素的堆砌,而是深藏在這些元素中的傳統文化內涵。元素的組合隻是外化的具象的“形”,真正需要的是抓住民族文化抽象的“神”——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再把它外化為一種國際性的語言。這是一個打破和重建的過程,打破傳統服裝不適應現代生活的樣式和結構,重建一種國際化的時裝語言。
4.融合
從20世紀初的設計師保羅·波烈開始,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進行設計,就成為西方設計師不懈的探索和追求。當年俄國芭蕾舞團在巴黎公演,其服裝色彩濃豔、麵料輕透,充滿了奇妙的東方風情。波烈深受啟發,推出了一係列具有東方風格的服飾,其中的“孔子大衣”和“瞞跚裙”(hobble skirt)成為那個時代的時尚標誌。
20世紀20年代的導向設計師可可·夏奈爾非常善於從各種文化中吸收養分。她非常喜歡中國藝術,她寓所中的黑漆木中國屏風和中式家具都曾帶給她設計的靈感。夏奈爾的現任掌門人卡爾·拉格菲爾德(Karl Lagerfeld)幾十年如一日的招牌形象就是方框的黑墨鏡、向後梳的小辮子以及一把中國折扇。2005年夏奈爾品牌還推出了名為夏奈爾之東方屏風的化妝品係列。
運用中國民族文化元素最為精彩的當屬迪奧的設計師約翰·加裏亞諾(John Galliano)在上個世紀的90年代末,他以頑童般的詼諧與不羈先後將20世紀初的上海風情和紅軍形象搬上了迪奧的展台,並將30年代舊上海的妖嬈融入迪奧的晚裝:濃豔的妝容、黑色的假發、超長的中式立領、西化的“旗袍”和《紅太陽》的背景音樂組成了讓人驚豔的舞台效果。
加裏亞諾的中國風情一石激起千重浪,亞曆山大·馬奎(Alxander McQueen)、繆繆(Miu Miu)、奧斯卡·德拉倫塔(Oscar dela Renta)、安娜·蘇(Anna Sui)等諸多品牌紛紛從東方文明中尋找靈感。一時間,北非風情、印度民俗、中東袍服、印第安色彩,輪番成為國際時裝舞台上的亮麗風景。
中國傳統服飾元素也是好萊塢明星的禮服中經常閃現的亮點:1997年,妮可爾·基德曼出席第69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以一襲迪奧金色手繡改良旗袍豔冠全場。而鞏俐、章子怡等中國女星在諸多電影節以及重要社交場合所穿著的現代改良旗袍、中式肚兜,也將中國傳統服飾的美麗展現在世界麵前。2008年3月章子怡出席雅典聖火采集儀式時,所穿著的白色禮服運用了中國旗袍元素、滿族紋樣以及吉祥的龍、祥雲、鶴、鹿圖案,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