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國裝款式
中華民國的三十餘年是一段特殊的歲月,紛亂、繁華,變化莫測,表現在文學上是文風混雜,表現在建築上是中西式建築並立,表現在人們的服裝上則是不同風格的雜糅:“中國人外國裝,外國人中國裝”,“男子裝飾像女,女子裝飾像男”,“妓女效女學生,女學生效妓女”等種種奇怪現象是這個時代最好的注腳。中西合璧是這個時期服飾的一大特點,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20世紀初西風東漸的影響。
(一)民國男裝款式
民國初年,民國政府發出了《剪辮通令》,結束了280年留辮發的習俗,而衣冠服飾形製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時期的男裝款式從大的層麵上可以分為三大類:純中式服裝、純西式服裝和中西結合式服裝。
長袍馬褂和襖衫長褲是主要的純中式服裝。長袍馬褂的款式及搭配是:內上穿長袍,下著中式長褲。長袍為直筒形,長度一般在腳麵之上,兩側開衩,有單、夾、棉三式。外套馬褂或馬甲,二者皆短,長度在腰節以上,馬褂有袖,馬甲無袖。頭戴六棱瓜皮小帽。腳著中式布鞋,根據季節有單棉之分。衫襖和長褲是勞動階層的典型裝束。上穿短衫或襖,下著娩腰的中式長褲,依季節不同均有單、夾、棉之分,老年男子經常用綁腿將褲腳縛住。
長袍西褲和中山裝是中西結合式的服裝。長袍西褲是搭配上的中西合璧,其款式為傳統的長袍與西式長褲的組合,與此相配的是西式的帽子與皮鞋。穿這種衣服的初為教師、學生等知識分子以及工商界人士,但到後來就非常普遍了:“可是西裝的勢力畢竟太大了,到如今理發匠都是穿西裝的居多。”中山裝是款式設計上的中西合璧,據傳是在孫中山親自主持下設計而成,因此得名中山裝。設計原則是“適於衛生,便於動作,易於經濟,壯於觀瞻”,款式參照了中國傳統服裝的特點,又吸收了南洋華僑的企領文裝和西方的服裝樣式,為對襟長袖上衣,領子是立翻領,前門襟扣子初為九粒後改為七粒,最後定為五粒,四個翻蓋貼袋,袖口有三粒扣,後片不破縫。中山裝使穿著者挺拔修長,並有一種儒雅之感,同時它還具有政治含義:四個口袋表示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前襟的五粒扣代表區別於西方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即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的分立;袖口的三粒扣表示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的大義。
西服套裝是純西式服裝。一般內穿襯衫、馬甲,外穿西服,下著西褲,腳著皮鞋,有的人還搭配西式禮帽和文明棍。西服套裝由純西式的立體裁剪方式做成,較為貼體合身,多為洋行和機關的辦事員、留學生、教師所穿著。
民國之初,民國政府仿照西方的服裝模式,頒發了一係列服製條例:民國元年10月公布了陸軍服製;民國二年1月公布了推事、檢察官、律師服製;民國二年3月,公布了地方行政官公服和外交官、領事官服飾製度;民國四年公布了監獄官、礦警和航空服製;民國七年公布了警察和海軍服製。這些仿效西式服裝並作了一些中國式改良的服裝是民國時期的一大特色,因其種類繁多,在此不一一列舉。
(二)民國女裝款式
近幾年關於民國時期的電影非常風行,2000年王家衛的《花樣年華》把這一風尚推到了極致。片中數十款美麗的旗袍把張曼玉搖曳的身姿襯托得更加妖嬈,據說這些旗袍都是以珍存下來的老布為麵料,請上海手藝絕佳的老藝人精心製作而成,力求還原當時的風情。整部片子彌漫著一股淡淡的迷離與淒美的味道。其實片中張曼玉所扮演的蘇麗珍是被概念化和妖異化的舊時上海女人——不是旗袍顏色上那讓人眼花繚亂的過分絢爛,也不是太過收緊貼身的造型(據說女主角穿著這些美麗的衣服都不敢吃得太飽或過分運動),這些並不像真實的民國時期的上海女人。反而是多年前由張愛玲的同名小說改編、由趙文瑄和陳衝主演的電影《紅玫瑰與白玫瑰》中,女二號葉玉卿把振保的妻子煙鸝演繹得絲絲入扣,像極了那個時代的上海女子。“白玫瑰”的那不甚豐滿的胸、嫋娜但單薄的身子、優越(優越是那時的上海女子所特有的共同特質)又有點幽怨(幽怨是得不到丈夫的喜愛的個人特質)的神態,和我們在老電影和老月份牌上看到的上海女性那麼相像,達到了神似。
民國時期女子的主要服裝有祅裙裝、上衣下褲、改良旗袍和洋裝。
襖裙裝沿襲中國傳統的上衣下裙的基本形製,為短祅和裙子搭配的形式。短襖為右衽,長度一般隻到腰部以下,衣身下擺呈弧形;袖長在肘部以下,多為倒大袖;有藍、白等色。下配的裙子多為黑色或深藍色,多打褶,長度及腳踝或小腿處。注重修飾的人,還在短襖的衣襟和邊緣施以文繡和花邊,在裙子上繡花。辛亥革命以後,大城市的青年女子逐漸刪減祅裙裝上的緣邊與裝飾,裙子以黑色為主,素淨簡約,是為“文明新裝”。
上衣下褲的穿著者多為勞動女性。上衣為大襟,一般長至膝蓋的位置。褲子根據穿著者的身份有所不同,一般來講,勞動階層婦女的褲子更為緊窄。衣褲的材質既有綾羅綢緞,也有普通的粗棉布,富裕階層用前者,並施以緄邊、刺繡、鑲嵌等工藝;貧苦階層用後者,一般沒有什麼裝飾。
改良旗袍是將滿族的傳統旗袍與西方的立體裁剪技術相結合的一種服裝。旗袍的現代化開端是由倒大袖旗袍開始的,這種旗袍的袖子和腰身都很肥,還沒怎麼進行收腰、捏省的處理,沒有什麼美感。張愛玲曾用詼諧的語氣解釋了20世紀20年代初這種毫無曲線可言的大袍子流行的原因:“一截穿衣與兩截穿衣是很細微的區別,似乎沒有什麼不公平之處,可是一九二零年的女人很容易就多了心。她們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於男女平權之說,可是四周的實際情形與理想相差太遠了,羞憤之下,她們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將女人的根性斬盡殺絕。因此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改良旗袍朝著緊窄合身的方向演進,腰部收緊,增加了胸省和腰省;衣長也有改變,袍身縮短,從至踝骨處到後來的膝蓋以下;袖子也從最初的倒大袖改成半袖,並且越來越窄,後來出現沒有袖子的款式。1931年,上海興起了旗袍花邊運動,這主要從裝飾風格上對旗袍進行改良。一般是在旗袍的領口、袖口、前胸和下擺等部位進行挑花、補花、綴亮片、鑲錕邊或加精致的蕾絲花邊,打造一種繁複富麗的服裝風格。
如果說短襖套裙是中國式的服裝,改良旗袍是中西合璧的服裝,那麼洋裝就是純西式的服裝了。洋裝包括西式的連衣裙、禮服裙、西式外套、西式大衣等。其中,西式外套既有毛呢料子的長短上衣,也有手工編織的針織絨線衣,而西式大衣除了一般的麵料外,還有裘皮的,顏色繁多,領型各異。西式服裝因其“時尚”、“摩登”,而成為此時中上層婦女以及時髦女子的摯愛。與之搭配的是各色皮鞋、手筒和寶石、鑽石胸針等飾品。
2.民國時期各類女子著裝
相對於男裝,民國時期的女子著裝更為精彩。“還有一點可以指出,男子的衣服,經若幹年的演化,已達到一個固定的階段,式樣色彩大概是千篇一律的了,某一種人一定穿某一種衣服,身體醜也好,美也好,總是要罩上那麼一套。女子的衣裳則頗多個人的差異,仍保留大量的裝飾的動機,其間大有自由創造的餘地。”因此要了解民國這個中西方服飾融合的重要時期,必須從此時期各類女子的著裝人手。
說到民國時期的中國,有五類典型女子的著裝是不容錯過的,這五類女子是青樓女子、電影明星、名媛淑女、女學生和中產階級女性。而引導服裝流行趨勢的主要是青樓女子(以高級妓女為主)、電影名星和知識女性(名媛淑女和女學生)。
(一)脂粉風塵——青樓女子著裝
故女子服飾,初由北裏而傳至良家,後則由良家而傳至北裏,此其變遷之跡,極端相反者也。
——《清稗類鈔》
清末民初,封建傳統還深深地禁錮著人們的思想,尤其是處於附屬地位的婦女,在穿衣上禁忌很多,但有一類女性例外,那就是青樓女子。青樓女子是這個曆史時期的一個獨特的團體,20世紀30年代,僅上海的妓女總數就達到10萬餘人。她們的謀生方式使之具有較良家婦女更多的自由度,也使之必須花費心思裝飾打扮自己,以在眾多的同行之中勝出。但青樓女子也分為很多等級,隻有高級妓女才有財力和“特權”去精心裝扮自己。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高級妓女是時尚舞台上翻雲覆雨的“明星”,當時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便是“男則寬衣大袖學優伶,女則倩服效妓家”。而普通的民間良家婦女,一方麵鄙夷妓女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麵也對她們產生好奇——先是好奇她們的生活,繼而好奇她們的穿著打扮,於是在鄙夷之餘也紛紛仿效。青樓女子在著裝方麵具有層出不窮的想法:一會兒濃麗,一會兒清雅,一會兒著男裝,一會兒著學生裝,新奇的裝束時出時新,而普通的女子也仿效得不亦樂乎。